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研究

作 者: 何扬波
导 师: 彭继红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高校 宣传工作 引领实践
分类号: G6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是现代性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标志是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的提高,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同时,这种挑战也是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其关键是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中,如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因此,“引领实践”应运而生,成为了高校宣传工作的新形态:其一,它是高校宣传工作如何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交流的环境下,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科学解答;其二,它是高校宣传工作如何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的合理回应;其三,它是高校宣传工作对意识形态教育中认识与实践之间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据此,“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这一问题的主旨可概括为:它是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以高校宣传部门作为主导,整合高校的各种研究和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师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吸收,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收到良好的实效。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成功的法宝。在新的时期,面对复杂的世情、国情、社情,“引领实践”已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亦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大课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抓手。首先,从实践到引领实践,在实践中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来引领社会思潮,帮助高校师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说明了“引领实践”活动具有清晰的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路线图;其本质在于探索和深层影响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其生命力在于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其次,从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结构来看,其主客体层次可以分为两对辩证关系,一是高校宣传工作与高校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高校宣传一工作引领实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它具有客观性;从其作用来看,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成功引领,能够帮助广大师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由此产生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它也具有能动性;从其历史来看,引领实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历史性。在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过程中,首先必须高举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引领”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才不会在纷纷扰扰的各种社会思潮中迷失自我,这是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根本所在其次,“引领实践”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而旗帜的内容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引领实践”才能落到实处。再次,在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先进性与层次性、整合性与开放性统一起来,切实把握好“引领”的精髓。最后,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化所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土义腐朽文化的界限,才能旗帜鲜明。同时,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成功与否,还在于能否建构起引领实践的主体队伍、主阵地、主渠道、主载体,能否充分发挥对校园文化氛围和大学社团活动的引领作用。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时期世情、国情、社情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民主法治理念基础之上的,它将有效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客体”的能动因素加强,引发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客体互动,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育主体间性的生成。在实践上,它将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变,意识形态教育的范围从象牙之塔到社会生活的转变,从而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5
绪论  15-33
  0.1 问题的提出  15-16
  0.2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概念的内涵  16-22
  0.3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2-27
  0.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27
  0.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27-28
  0.6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研究的重要意义  28-33
第1章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研究的依据  33-76
  1.1 研究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时代背景  33-47
  1.2. 研究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历史方位  47-65
    1.2.1 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中引领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经验  47-53
    1.2.2 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曲折发展  53-57
    1.2.3 改革开放后30余年,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57-65
  1.3. 研究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理论基础  65-76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极其发展  66-69
    1.3.2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69-72
    1.3.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意识形态控制经验的批判  72-76
第2章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本质、结构与特征  76-105
  2.1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本质  76-86
    2.1.1 从实践到引领实践:引领实践产生的理路  77-81
    2.1.2 引领实践的本质:探索和深层影响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  81-84
    2.1.3 高校引领实践的生命力在于它服务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84-86
  2.2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结构  86-92
    2.2.1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主体层次  87-90
    2.2.2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客体要素  90
    2.2.3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实现过程  90-92
  2.3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特征  92-105
    2.3.1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存在的客观性  92-96
    2.3.2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作用的能动性  96-102
    2.3.3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发展性  102-105
第3章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实施原则  105-136
  3.1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必须高举一面旗帜  105-110
  3.2 高校宣传工作视域引领实践要融入两个过程  110-114
  3.3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要做到三个坚持  114-124
    3.3.1 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  114-119
    3.3.2 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119-121
    3.3.3 坚持整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121-124
  3.4 高校宣传工作视域引领实践要划清四个界限  124-136
    3.4.1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125-129
    3.4.2 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化所有制的界限  129-130
    3.4.3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130-134
    3.4.4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界限  134-136
第4章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主要路径  136-161
  4.1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主体建构  136-146
    4.1.1 建设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核心的理论队伍  136-139
    4.1.2 建设一支以党委宣传干部为骨干的宣讲队伍  139-143
    4.1.3 建设一支以辅导员群体为基础的学习普及型队伍  143-146
  4.2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媒介管理  146-155
    4.2.1 网络平台:引领实践的主渠道  146-150
    4.2.2 校园广播:引领实践的主阵地  150-153
    4.2.3 校报校刊:引领实践的主载体  153-155
  4.3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的文化传播  155-161
    4.3.1 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  156-157
    4.3.2 加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  157-159
    4.3.3 加强引领实践的物质文化基础  159-161
第5章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实现的变革  161-179
  5.1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161-170
    5.1.1 引领实践充分认识并肯定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162-165
    5.1.2 引领实践有助于引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客体互动  165-168
    5.1.3 引领实践有助于促进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间性的生成  168-170
  5.2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促进意识形态教育的自我完善  170-175
    5.2.1 引领实践促进意识形态教育观念的提升  170-171
    5.2.2 引领实践促进意识形态教育观念内容演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171-173
    5.2.3 引领实践促进意识形态教育表达方式的革命  173-175
  5.3 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促使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创新  175-179
    5.3.1 理论传授方式: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175-176
    5.3.2 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176-177
    5.3.3 教育实现方式:从象牙之塔的抽象到社会生活的锻炼  177-179
参考文献  179-180
致谢  180-181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4.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5.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6.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7.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8.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9. 浙江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倾向性研究,G647.38
  1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11.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12.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3.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14.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15. 基于利益相关者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G648.7
  16.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8. 基于DEA的某高校教育投资效益评价研究,G647.5
  19. 泉州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G648.7
  20.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G807.4
  2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技术课“领会教学式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G8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