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 者: 林海
导 师: 杨世杰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生理学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体内抑瘤 淋巴细胞转化 生命延长率 减毒增效 体外抑瘤 凋亡 p53 p21 bax caspase-3 端粒酶
分类号: R73-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71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藜芦醇(3,4′,5-三羟基-反-均二苯代乙烯)是一种由植物合成的应对抗外来病原的多酚类化合物,已在多种植物中被发现。葡萄皮和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较高,而白葡萄酒中的含量极低。因此,研究者认为白藜芦醇是“法国悖论”现象(尽管法国人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居民一样,摄取了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但他们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却比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发生的一种关键物质。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虽然白藜芦醇抗肿瘤的作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白藜芦醇在体内、体外环境下抗肿瘤活性的系统性研究报道,并且对于其抗肿瘤的机制也存在着多种观点。为了全面了解白藜芦醇的抗肿瘤活性,同时深入揭示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本项实验。本实验研究了白藜芦醇在体内环境下对于小鼠瘤株的抑瘤率、生命延长率,合并环磷酰胺应用时的减毒增效作用,对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的影响,体外环境下对于小鼠和人瘤株的抑瘤作用,以及白藜芦醇作用后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肿瘤细胞中p21caspase-3p53bax的变化,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 i<WP=117>2004 年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的变化。 实验结果如下: ⒈ 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对H22实体瘤的体内平均抑瘤率分别为53.50%、54.06%、46.97%;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对MFC实体瘤的体内平均抑瘤率分别为64.37%、49.73%、50.24%;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对S180实体瘤的体内平均抑瘤率分别为33.22%、24.95%、27.62%。 ⒉ 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对 EAC 腹水型小鼠模型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 2.82%、7.77%、15.47%。 ⒊ 白藜芦醇与环磷酰胺合用后,与单独应用环磷酰胺组比较,抑瘤率增加不明显,但是对于因应用环磷酰胺后造成的小鼠体重下降具有一定的增重效应。 ⒋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作用后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无明显变化。 ⒌ 体外条件下,100μg/ml、30μg/ml、10μg/ml、3μg/ml、1μg/ml 的白藜芦醇分别作用于 H22 细胞,抑瘤率分别为 99.67%、61.00%、43.50%、21.17%、3.25%;100μg/ml、30μg/ml、10μg/ml、3μg/ml、1μg/ml 的白藜芦醇分别作用于 MFC 细胞,抑瘤率分别为 100.00%、71.50%、50.00%、31.75%、1.33%;100μg/ml、30μg/ml、10μg/ml、3μg/ml、1μg/ml 的白藜芦醇分别作用于K562 细胞,抑瘤率分别为 100.00%、72.75%、55.67%、38.25%、10.00%。 ⒍ 体外条件下,白藜芦醇对于 H22、MFC、K562 瘤株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 17.23μg/ml、10.11μg/ml、7.60μg/ml。 ⒎ 10μg/ml 的白藜芦醇作用后,K562 细胞的核/浆比减小, ii<WP=118>2004 年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细胞核出现固缩、分化现象。 ⒏ 白藜芦醇给药组的肿瘤组织,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出现梯状带。 ⒐ 白藜芦醇作用后的K562细胞,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出现梯状带。 ⒑ 白藜芦醇作用后的 K562 细胞,p21、caspase-3、p53、bax的 mRNA 转录增多。 ⒒ 白藜芦醇作用后的 K562 细胞,P21、Bax 蛋白的表达量增高。 ⒓ 白藜芦醇作用后的 K562 细胞,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高,银染条带逐渐变淡。 由这些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⒈ 白藜芦醇在体内对H22、MFC移植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抑瘤作用,而对S180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不明显; ⒉ 白藜芦醇对H22、MFC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剂量-效应关系不明确; ⒊ 白藜芦醇对于荷 EAC 小鼠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 ⒋ 白藜芦醇与环磷酰胺合用,对于 MFC 移植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而无增效作用; ⒌ 白藜芦醇对于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影响不大; ⒍ 白藜芦醇在体外对 H22、MFC、K562 瘤株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⒎ 白藜芦醇在体外对 H22、MFC、K562 瘤株的杀伤作用具有剂量-效应相关性; ⒏ 白藜芦醇对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作用最强; iii<WP=119>2004 年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⒐ 白藜芦醇可以通过 P53→Bax→Caspase-3 途径促进 K562细胞发生凋亡;⒑ 白藜芦醇可以通过 P53→P21 途径促进 K562 细胞发生凋亡;⒒ 白藜芦醇可以通过降低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以上的实验证实了白藜芦醇确有抗肿瘤作用,但是白藜芦醇的抗瘤谱具有选择性;揭示了白藜芦醇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最为关键;并首次提出了白藜芦醇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本项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体内、外实验数据资料,获得的实验结果将为白藜芦醇早日转化为肿瘤治疗性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文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6-19
  第一章 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  7-14
  第二章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4-19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19-48
  材料与方法  21-28
  实验结果  28-42
  讨论  42-47
  结论  47-48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48-67
  材料与方法  50-54
  实验结果  54-61
  讨论  61-66
  结论  66-67
第四部分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67-99
  材料与方法  69-81
  实验结果  81-88
  讨论  88-98
  结论  98-99
参考文献  99-11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13-116
中文摘要  116-120
英文摘要  120-125

相似论文

  1. Slug对P53-MDM2系统的调控作用,R730.2
  2.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3. CADPE抗肿瘤作用及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R735.2
  4. 塞来昔布与β-榄香烯联合给药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96
  5. TRAIL对肿瘤侵润CD4~+CD25~+ Treg的调节作用,R730.2
  6. 醋酸铅对鲤鱼卵巢上皮细胞毒性的研究,X174
  7. 地克珠利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影响,S858.31
  8. 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钙信号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S858.28
  9.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对性成熟小鼠卵泡及其血管发育的影响,S852.2
  10. β-catenin在猪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类固醇生成酶的影响,S828
  11. 伏马菌素B1和黄曲霉毒素B1联合诱导Vero细胞凋亡的研究,S856.9
  12. 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锦鲤原代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S856.9
  13. 沉默BMPR-IB基因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BMP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S828
  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鸡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S858.31
  15. Foxol对小鼠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S865.13
  16. 蜂毒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735.7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18. WWOX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R735.8
  19.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诱导Eca-109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R735.1
  20. KZNF家族中p53调控分子的筛选及功能鉴定(AxZ型、SABZ型和ACxZ型),R730.2
  21. 半胱胺对瘘管手术后山羊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S858.2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肿瘤学实验研究 > 治疗实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