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及其后代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作 者: 冯伟森
导 师: 黄群策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生物物理学
关键词: 离子束介导 外源遗传物质 普通小麦 遗传转化 生物学效应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离子束介导技术的研究现状,迫切需要按照正规的试验设计研究在离子束介导异源遗传物质转移中的技术问题及其后代的生物学效应。本试验以低能离子束介导为诱变源,以6种玉米全基因组DNA和1种银杏全基因组DNA为遗传物质供体,以4个普通小麦品种为受体完成离子束介导试验。按照系谱筛选法在田间条件下对后代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鉴定和筛选。以后代群体内的畸形穗、生长弱(强)势、株叶型和单穗型单株为研究指标对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后的当代群体和二代群体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1.介导异源遗传物质转移后当代群体的生物学效应。在四个处理材料中,针对农艺性状的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从4个角度4种供体材料分析离子注入对照、空白对照、浸泡对照和处理材料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离子束介导后,于对照相比在照射和处理材料中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群体,从整个材料来看,具有较大的突变谱;随后针对兰考906在穗长、分蘖数和成株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对照材料与处理材料间在穗长、分蘖数和成株数三个方面存在的显著性差异,经过离子束介导后,兰考906群体穗长变短、分蘖力增强,成株数增多的现象,从另一角度探索对照和处理材料间存在的差异性,说明离子束介导有利于正向突变。 2.研究了介导异源遗传物质转移后第二代群体的生物学效应。对于第二代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主要以植株高度、穗型、叶部性状、籽粒性状、生育期和育性等为考查指标,试图研究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后所导致的后效性,为建立适应于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的方法提供试验依据。本试验通过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后,从4个受体材料在第二代群体内性状变化的趋势来看,性状的分离现象相当显著。在受体兰考906的群体内筛选到一株矮化、无芒、穗型和旗叶变化的典型突变株系;兰考4号株型变化找到了茎秆凹陷的典型材料,生育期提前4天的早熟材料,株高、有效分蘖和穗型变化的单株系材料;周麦16叶部性状和穗型变化上找到了紫叶耳同时伴随株高、芒性的变化材料;济南17找到了完全脱蜡质、穗型变大、生育期较晚的。这些材料都为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0
第一章 引言  10-26
  1.1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DNA片断杂交假说  10-11
  1.2 外源DNA导入的技术方法  11-14
  1.3 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的可行性检测  14-17
  1.4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7-19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9-26
第二章 离子束介导转化后小麦当代生物学效应研究  26-39
  2.1 离子束介导转化后对不同小麦的当代生物学效应研究  27-37
    2.1.1 材料和方法  27-29
    2.1.2 研究结果  29-37
  2.2 讨论  37-39
第三章 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转化后小麦二代生物学效应分析.  39-58
  3.1 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二代变异材料生物效应分析  39-56
    3.1.1 材料与方法  39-40
    3.1.2 研究结果  40-56
  3.2 讨论  56-58
第四章 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后代的醇溶蛋白分析  58-77
  4.1 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当代单株变异材料的醇溶蛋白电泳分析  59-66
    4.1.1 实验材料  59-60
    4.1.2 样品制备  60
    4.1.3 实验方法  60-61
    4.1.4 研究结果  61-66
    4.1.5 结果分析  66
  4.2 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二代单株变异材料的醇溶蛋白电泳分析  66-74
    4.2.1 实验材料  66-67
    4.2.2 实验方法  67
    4.2.3 研究结果  67-73
    4.2.4 结果分析  73-74
  4.3 离子束介导外源遗传物质转化小麦后代的醇溶蛋白讨论分析  74-77
后记  77-78
参考文献  78-84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4-85
致谢  85

相似论文

  1. 利用RNAi提高烟草对病毒的抗性及岷江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S435.72
  2. rd29A驱动RdreBlBI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S668.4
  3.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4.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5.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S512.1
  6. 大豆GmFtsH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S565.1
  7. 野生种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YS和API的克隆及SpCYS转化马铃薯和烟草的初步研究,S532
  8.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优化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转化小麦研究,S512.1
  9.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10. 切花菊转DdICE1基因研究,S682.11
  11. 切花菊蚜虫抗性鉴定与机理探讨及LLA转基因研究,S682.11
  12. 枣叶片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及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的分析,S665.1
  13. ‘突尼斯软籽’石榴再生体系和GFP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初报,S665.4
  14.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tPGIP功能鉴定,S572
  15. 3GT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S532
  16. 普通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7. 拟南芥MAP65-6和TUA-6基因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Q943.2
  18. 小麦新抗源抗条锈性遗传、HMW-GS组成及分子检测,S512.1
  19. 花期可控型菊花新种质的研究,S682.11
  20. 小麦avenin-likeb基因胚乳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S512.1
  21. 小麦TaCBL3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转化,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