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

作 者: 张福彦
导 师: 崔党群;陈锋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 Puroindoline b-2 等位变异 产量性状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严重影响润麦加水量、出粉率、破损淀粉粒数量和面粉颗粒度大小,并最终决定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是国内外小麦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之一。本试验以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提供的278份黄淮麦区的地方品种、当前主栽品种和小麦区域试验新品系为材料,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A克隆和测序技术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所有试验材料的产量相关性状、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同时,以来自我国和CIMMYT的12份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引物步移的方法研究PINA蛋白缺失的分子机理以及开发相应的功能性标记。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以硬质类型为主,其硬度变异范围较广。参试品种中,硬质麦比例高达57.4%,而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则分别仅为8.9%和33.7%,SKCS硬度指数范围为-2~78.6。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共检测到Pinb-D1b、Pinb-D1p、Pina-D1b和Pina-D1l四种已知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占79.4%,其次是Pinb-D1p,为12.4%,而Pina-D1b和Pina-D1l则分别仅为4.1%和1.0%。参试的109份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所占比例更高,达到61.5%,而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分别仅为15.6%和22.9%,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只检测到Pinb-D1b、Pinb-D1p和Pina-D1b三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占86.5%,而Pinb-D1p和Pina-D1b则分别仅为7.5%和6.0%。因此,建议黄淮海地区的小麦育种中应适当扩大基因资源的利用范围,如在优质品种的培育过程中进一步采用Pinb-D1d、Pinb-D1e和Pinb-D1g等相对优异的基因类型作亲本,从而能够加快优质小麦品种的培育进程。2.采用引物步移技术对PINA蛋白缺失中的主体类型Pina-D1b类型进行了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该类型与野生型的Ha位点相比,从第23个碱基(相对于Pina基因的ATG)开始有一个15, 380 bp的大片段缺失,并在缺失片段两侧设计引物后进行扩增,成功开发出了能够直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Pina-D1b类型的功能性分子标记Pina-N1。该标记可代替先前检测Pina-D1b类型应用较为广泛的SDS-PAGE技术,在DNA水平上直接检测出PINA蛋白缺失类型,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检测成本。3.在地方品种江东门(江苏)、和尚头(河南)、红蜷芒(河南)中发现了一种新的PINA蛋白缺失类型,将其命名为Pina-D1r。采用引物步移技术对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与野生型相比,Pina-D1r类型的Ha位点有一个10, 415 bp的大片段缺失,其缺失位点从-5117 bp到+5298 bp(相对于Pina基因的ATG)。依据其分子特征开发了能够跨越缺失体的功能性标记Pina-N2,该标记能够直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Pina-D1r类型。4.进一步对Puroindo1ine b-2基因的变异类型检测表明,所有供试的246份材料(不包括混合型)在Puroindo1ine b-2位点上都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两种基因,所有调查品种中,有58个品种是Pinb-B2v2变异类型,占所调查总数的23.6%;而剩余的188个品种中都是含有Pinb-B2v3类型,占所调查总数的76.4%。因此,在黄淮麦区小麦中,Pinb-A2v4/Pinb-B2v3/Pinb-D2v1组合是Puroindoline b-2基因中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软质小麦品种(Pina-D1a/Pinb-D1a)中,含有Pinb-B2v3变异品种的SKCS平均硬度指数(27.2)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22.2),而硬质小麦中分别含有Pinb-D1b或Pinb-D1p基因类型的亚组中,Pinb-B2v2和Pinb-B2v3变异的分组对籽粒硬度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就籽粒硬度而言,Puroindoline b-B2位点变异对软质小麦的影响比硬质小麦更大。进一步对位于普通小麦B组Puroindo1ine b-B2的两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分析后发现,拥有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都显著高于拥有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表明Pinb-B2v3变异类型的相关产量农艺性状略优于Pinb-B2v2类型。5.对Puroindo1ine b-B2位点的不同等位变异进行荧光定量,结果表明,Pinb-2v3变异类型的小麦中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in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的表达量,三种不同类型的Pinb-2v3等位变异类型中,Pinb-2v3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本实验先前表明,拥有Pinb-2v3类型的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明显优于拥有Pinb-2v2类型的品种,从而推测认为,Puroindo1ine b-B2基因的表达量可能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优越性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对不同组织中的Pinb-B2v基因表达量进行研究表明,Puroindo1ine b-B2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根中的表达量。

全文目录


致谢  4-7摘要  7-91 文献综述  9-25  1.1 小麦籽粒硬度形成及其测定方法  9-12    1.1.1 籽粒硬度的形成  9-10    1.1.2 籽粒硬度测定方法  10-12  1.2 籽粒硬度的影响因素  12-13  1.3 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  13-17    1.3.1 普通小麦中籽粒硬度遗传基础  13    1.3.2 普通小麦中Pin a 基因特征  13-14    1.3.3 普通小麦中Pin b 基因特征  14-16    1.3.4 普通小麦中Puroindoline 变异类型  16-17  1.4 普通小麦中Puroindoline 基因的分布  17-20    1.4.1 Puroindoline 基因在国外的分布  17-18    1.4.2 Puroindoline 基因在我国主要麦区中的分布  18-20  1.5 籽粒硬度对其它小麦品质形状的影响  20-21  1.6 其它类Puroindoline 基因的多态性  21-25    1.6.1 Gsp-1 基因  21-23      1.6.1.1 Gsp-1 基因的发现  21-22      1.6.1.2 Gsp-1 基因特征及其功能  22-23    1.6.2 Puroindoline b-2v 基因  23-25      1.6.2.1 Puroindoline b-2v 基因的发现  23      1.6.2.2 Puroindoline b-2v 基因特征及其功能  23-25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52 引言  25-273 材料与方法  27-32  3.1 试验材料  27  3.2 试验方法  27-32    3.2.1 测量农艺性状和籽粒硬度的指数  27-28    3.2.2 DNA 的提取  28    3.2.3 籽粒硬度蛋白提取及SDS-PAGE 电泳  28-29    3.2.4 步移引物的设计及PCR 扩增  29    3.2.5 Puroindoline -D1 和Puroindoline b-2v 变异类型鉴定  29-30    3.2.6 克隆测序  30-31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31-32      3.2.7.1 小麦成熟籽粒中RNA 的提取  31      3.2.7.2 cDNA 第一链的合成及RT-PCR 反应  31-32    3.2.8 统计分析  324 结果与分析  32-53  4.1 黄淮麦区供试小麦品种籽粒硬度表型和基因型鉴定  32-36    4.1.1 硬度表型分布  32-34    4.1.2 Puroindoline -D1 变异类型的鉴定  34-36  4.2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硬度表型和其变异类型的分布  36-38  4.3 PINA 蛋白缺失类型的分子机理研究及其功能性标记开发  38-41    4.3.1 供试材料硬度基因型鉴定  38-39    4.3.2 覆盖PINA 缺失区域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39-40    4.3.3 一种PINA 蛋白缺失新类型的发现  40-41  4.4 Puroindoline b-2v 基因在黄淮麦区的分布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41-51    4.4.1 Puroindoline b-2v 基因的分子鉴定  41-44    4.4.2 Puroindoline b-B2v 基因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44-49    4.4.3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中Puroindoline b-2v 的分布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49-51  4.5 不同Puroindoline b-B2v 变异类型的表达量分析  51-53    4.5.1 RNA 及cDNA 检测结果  51-52    4.5.2 溶解曲线及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52-53    4.5.3 Puroindoline b-B2v 基因特异性表达  535 结论与讨论  53-58  5.1 混合型小麦品种的SKCS  53-54  5.2 黄淮麦区Puroindoline -D1 变异类型对小麦品质改良的影响  54-55  5.3 PINA 蛋白缺失类型及Pina-D1b 标记的开发  55-56  5.4 Puroindoline b-B2 位点及其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56-57  5.5 荧光定量 PCR 在基因表达分析上的应用  57-58参考文献  58-67ABSTRACT  67-70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70

相似论文

  1.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2.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优化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转化小麦研究,S512.1
  3. 大豆产量、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S565.1
  4. 基于SSSL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与杂种优势分析,S513
  5. 普通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标记定位,S512.1
  6. 小麦新抗源抗条锈性遗传、HMW-GS组成及分子检测,S512.1
  7. 小麦籽粒硬度基因Pin的RNAi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S512.1
  8. 春化、光周期、矮秆、粒重及慢锈相关基因在不同地区小麦品种中的分布,S512.1
  9.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人工合成双二倍体杂交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S512.1
  10. 小麦祖先种ω-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α-醇溶蛋白基因转化小麦研究,S512.1
  11. 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及产量、农艺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研究,S513
  12.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和小麦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S512.1
  13. 中国粗山羊草中新型puroindoline基因的克隆及分析,S512.1
  14. 小麦春化基因Vrn-1新等位变异发掘,S512.1
  15. 建国以来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演变,S562.034
  16. 吉林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S511
  17.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与利用,S512.1
  18. 寒地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环境变异及遗传机理研究,S511.22
  19. 不同居群栝楼的种质资源评价,S567.239
  20.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籽粒硬度相关性状分析及Gsp-1基因SNP变异与籽粒硬度的关联性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