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成因与对策

作 者: 尹呐
导 师: 祝小宁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地方保护主义 利益 对策
分类号: F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36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持续的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使得经济迅猛发展。其中在80年代实行的行政性分权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大大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有力支撑了中国持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产生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分化现象,地方政府不可能独立于这个利益格局之外。由于各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需求与利益倾向,引发了多种利益冲突,导致最为明显的结果就是各地区间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在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利益的思量,所采取的一种地方保护性措施。因此,本文带着“是什么因素、什么机制阻碍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协调发展,而取而代之的是最终会陷入‘囚徒困境’的地方保护主义?”的疑问,从利益驱动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进行研究,找出其动因并逐步加以解决,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阐明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现状、影响、理论界的各种研究现状,然后从利益的视角来解析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最后提出以利益协调,制度改革和促进合作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理论研究现状,通过系统阐明和分析研究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现状后,对照以有的各学科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研究方法与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地方保护主义的方法——利益视角。第二,由公共利益悖论提出地方政府行为的自利性的前提下,接着对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进行分析,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益主体的多重性以及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把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贯穿为利益驱动的行为。第三,对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利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从导致地方利益凸显的行政性分权的制度原因开始,到后来的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制度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因为政策倾斜导致利益非均衡发展的历史原因。因为这三类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使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及恶化,根本还是表现为利益冲突的行为过程,其中部分的引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各利益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第四,提出对策:根据成因提出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解决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制度与规范体系,继续推进行政改革,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合作,建立多层次的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以此通过利益整合达到利益共赢,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激励、利益冲突协调与均衡的结构,协调地方经济的平衡发展来抑制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全国统一、繁荣的市场的形成。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导论  11-19
  1.1 研究背景  11-12
    1.1.1 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的现状  11-12
    1.1.2 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6
    1.2.1 地方保护主义产生原因的研究综述  12-14
    1.2.2 地方保护主义危害性的研究综述  14-15
    1.2.3 地方保护主义对策的研究综述  15
    1.2.4 对地方保护主义研究现状的总评  15-16
  1.3 选题意义  16-17
    1.3.1 理论意义:构建从利益角度分析地方保护主义  16-17
    1.3.2 现实意义: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17
  1.4 研究的内容结构  17-19
第二章 研究运用的理论基础  19-24
  2.1 政府行为的利益驱动理论  19-20
  2.2 竞争博弈理论  20-21
  2.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1-22
    2.3.1 地区性二元结构理论  21
    2.3.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地区经济不平衡理论  21-22
  2.4 双因素激励理论  22-23
  2.5 区域依赖协作与地方利益理论  23-24
第三章 地方的利益格局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24-30
  3.1 公共利益悖论与地方政府行为的自利性  24-25
  3.2 地方的利益格局分析  25-27
    3.2.1 地方公共利益  25-26
    3.2.2 地方政府官员利益  26
    3.2.3 地方政府组织利益  26-27
  3.3 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与影响  27-30
    3.3.1 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  27
    3.3.2 以公权力运用为基础的社会影响  27-28
    3.3.3 以市场保护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影响  28-30
第四章 利益角度的地方保护主义成因分析  30-43
  4.1 制度变迁使得地方政府的利益凸显  30-33
    4.1.1 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诱因:财税体制改革  30-32
    4.1.2 地方利益主体资格的确立:产权地方化  32
    4.1.3 地方独立利益的形成:分权化改革的结果  32-33
  4.2 政绩考核制强化了地方官员的地方保护意识  33-37
    4.2.1 地方政府官员的特征与激励结构  33-34
    4.2.2 行政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官员激励缺陷  34-36
    4.2.3 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博弈与行为动机  36-37
  4.3 地方政府间利益的非均衡发展  37-43
    4.3.1 政策倾斜下的地方政府非均衡发展  37-39
    4.3.2 地方政府间经济利益的非均衡发展  39-41
    4.3.3 地方政府间政治利益的非均衡发展  41
    4.3.4 地方政府非均衡发展的结果——走向保护  41-43
第五章 国外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及借鉴  43-50
  5.1 美国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43-45
    5.1.1 美国建国初期的各州保护市场的利益之争  43-44
    5.1.2 约束性的多边行政协议和州际合作组织机构  44
    5.1.3 完善的市场机制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4-45
    5.1.4 双重司法体制防止州际贸易壁垒  45
  5.2 欧盟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45-48
    5.2.1 欧盟各成员国的利益准则  46
    5.2.2 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46-47
    5.2.3 设立专门的区域政策机构与严格的运行机制  47
    5.2.4 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法制完善的衔接  47-48
  5.3 对国外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经验的借鉴  48-50
第六章 以利益协调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50-62
  6.1 制度创新——行政性分权制度改革和法制完善  50-53
    6.1.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  50-52
    6.1.2 继续推进改革,实现政企分开  52-53
    6.1.3 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53
  6.2 激励变革——地方政府官员激励方式的变革  53-56
    6.2.1 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的转变  54
    6.2.2 建立官员的行政问责制和多元评议机制  54-55
    6.2.3 完善官员的晋升空间和货币激励机制  55-56
  6.3 利益均衡——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56-62
    6.3.1 规范市场竞争规则,构建地区特色竞争优势  56-57
    6.3.2 完善的地区合作规则,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  57-59
    6.3.3 创立多层次合作组织,保障各方利益协调  59-62
结语  62-64
参考文献  64-67
致谢  67-68
作者攻硕期间研究成果  68-69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3.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4.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5.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6.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7.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8.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F274
  9.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10.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11.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12.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13.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14.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5.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16. 高考数学压轴题背景溯源分析及其备考教学研究,G633.6
  17.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18.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19.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20.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21.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