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作 者: 朱明凯
导 师: 张丙乾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山东省 集体林权 改革 对策
分类号: F3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产权制度是宏观经济体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制度之一。森林资源具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特性,其“公共物品性”及经济的“外部性”决定了森林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产权形式的特质性。集体林产权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林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影响着集体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乎集体林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改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集体林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从个人所有到集体所有,又从集体所有逐步过渡到个人所有的一个过程。山东省的集体林也无例外的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纵观这一过程,会发现每一阶段的集体林权改革都无一例外的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经济政策、政治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应当看到许多制度上的安排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是大量存在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向微观、纵深方向的改革,现有的集体林产权主体模糊、权责利不清、收益权不落实、政策执行不规范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2008年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决定在28个县(市、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本着“明晰产权、完善政策”的基本方针进行了集体林权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尽管如此,林权制度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林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为此,本文的研究从林业产权的基本制度理论入手,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现状、改革绩效、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展开,最后到政策建议这一逻辑线索展开。运用社会调查、历史研究、分类对比等方法,并以村级案例调查为重点,运用参与式研究方法,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林业产权除具有排他性、可分性、可转让性等产权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外部性、特殊的约束性、计量的困难性和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在对产权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山东省森林资源稀缺、现有林权制度效率低下、制度环境发生变化等是促进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2)山东省集体林权改革以政府作用为主导,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支持与广泛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改革支持率高达100%,农民参与集体林改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林权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产权得到明晰、林农林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等方面。(3)尽管林改提高了林农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农民在林业上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1 引言  11-20
  1.1 研究背景  11-12
  1.2 研究意义  12-1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7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5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5-17
  1.4 研究框架  17-18
  1.5 研究方法  18
    1.5.1 文献研究法  18
    1.5.2 对比研究法  18
    1.5.3 参与式调查研究法  18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8-20
2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20-29
  2.1 产权理论基本内容  20-23
    2.1.1 产权的内涵  20
    2.1.2 产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22
    2.1.3 产权的主要功能  22-23
  2.2 林权理论基本内容  23-25
    2.2.1 林权的定义与特征  23-24
    2.2.2 林权的要素  24-25
    2.2.3 林权的主要功能  25
  2.3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基础  25-26
    2.3.1 制度变迁的内涵  25
    2.3.2 制度变迁的类型  25-26
  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6-27
    2.4.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  26
    2.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26-27
  2.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经济学分析  27-29
    2.5.1 财产权利与经济效率  27-28
    2.5.2 公共产权与私人产权  28
    2.5.3 财产规制与责任规制  28-29
3 国外私有林权制度分析与借鉴  29-39
  3.1 国外私有林权制度  29-35
    3.1.1 日本  29-31
    3.1.2 瑞典  31-35
    3.1.3 新西兰  35
  3.2 经验与借鉴  35-39
4 山东省林权制度历史沿革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39-46
  4.1 山东省林权制度历史沿革  39-40
    4.1.1 土改时期(1949-1953)  39
    4.1.2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8)  39
    4.1.3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78)  39
    4.1.4 改革开放时期的林权改革探索(1981-2009)  39-40
    4.1.5 深化林权改革时期(2009-至今)  40
  4.2 林改的总体进程  40
  4.3 林改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40-41
  4.4 林改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41-42
  4.5 林改的主要措施  42
  4.6 案例点实施情况  42-44
    4.6.1 案例点简介及改革背景  42-43
    4.6.2 案例村改革的主要措施  43-44
  4.7 改革的主要成效  44-46
    4.7.1 产权得以明晰,林地面积总体上有所增加  44
    4.7.2 林改后农民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4
    4.7.3 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44-45
    4.7.4 提高了林业执法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  45-46
5 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46-50
  5.1 林改宣传落实不到位  46
  5.2 各地区改革进展不平衡  46-47
  5.3 防护林、生态林问题较为突出  47
  5.4 林地、林权流转机制尚不规范  47-48
  5.5 林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48
  5.6 历史遗留问题给确权发证带来困难  48
  5.7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48-49
  5.8 林业融资困难  49
  5.9 森林保险发展缓慢  49-50
6 深化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50-58
  6.1 妥善处理林改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50-53
    6.1.1 引进激励机制以调动林改主体的积极性  50-51
    6.1.2 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新机制  51
    6.1.3 统一林地承包合同期限  51-52
    6.1.4 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依法确权发证  52-53
  6.2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流转机制  53-54
    6.2.1 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53
    6.2.2 搭建信息平台并完善流转机制  53-54
  6.3 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机制  54-55
    6.3.1 管控公益林,搞活商品林  54-55
    6.3.2 简化程序,加强监督  55
  6.4 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  55-56
  6.5 建构森林保险体系  56-58
    6.5.1 建立森林保险体系的切入点  56-57
    6.5.2 积极稳定的进行森林保险试点  57-58
7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2
附录  62-66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
作者简介  66-67
致谢  67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3.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4.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5.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6.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7.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8.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9.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10.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11.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12.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13.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14.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15.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6.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17.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18. 高考数学压轴题背景溯源分析及其备考教学研究,G633.6
  1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G633.3
  20.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21.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部门经济 > 林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