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口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作 者: 邓琳
导 师: 陶明星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对比研究 顺应论 交际功能
分类号: H3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以往对中国外语学习者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多局限于书面语,对口语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是较少。本文将对中国大学生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选择二十一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前十名,并把他们在演讲中问答环节的对话作为研究语料,基于Hyland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模式,结合Prince et al.与Varttala的分类方法,通过使用Antconc 3.2.1语料库统计软件和SPSS13.0的卡方分析,对比其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词汇类模糊限制语频数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对有差异的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分析:基于顺应论,通过对说话人元语用意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交际功能,帮助中国外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模糊限制语。后者的语料选自外国的一些访谈节目,所选语料也能较好的体现本族语者的口语交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相比,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存在少用某些范围类模糊限制语如about,某些听者指向类模糊限制语如know或未使用某些程度类模糊限制语如pretty and kinda的现象,同时他们也过度使用very, will, think and believe等模糊限制语,总体来说中国大学生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不那么具有多样性。原因之一是这些学生对某些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和功能还不太了解,掌握的模糊限制语的数量较之英语本族语者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本文基于顺应论,通过分析中国学生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元语用意识,探讨元语用意识对说话人选择模糊限制语的影响,进一步阐述那些具有使用差异的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表明,那些具有使用差异的模糊限制语大致有四种交际功能:1.范围类模糊限制语可使表意更精确合理,帮助说话人避免传达错误信息;也可用于顺应说话人特定心理动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2.情态动词可帮助说话人表达对话语可能性的推测;3.听者指向类模糊限制语可帮助说话人明确表达其观点,态度,给听话人自主选择接受与否的权利;4.听者指向类模糊限制语可帮助说话人拉近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或邀请听话人参与话语的推理过程,基于双方共有的知识,使听话人接受其观点。口语交际的即席性,使得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却能帮助交际者实现各种交际目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实际交际提供一些现实意义,引起更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关注。而本文对中国大学生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使用情况的分析结果也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有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2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2-15
  1.1 Origin of the Thesis  12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13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13-15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15-28
  2.1 Definition of Hedges  15-16
    2.1.1 Definition of Hedges in Dictionaries  15-16
    2.1.2 Definition of Hedges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16
  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dges  16-21
    2.2.1 Zadeh's Classification  16-17
    2.2.2 Prince et al.'s Classification  17-18
    2.2.3 Varttala's Classification  18-19
    2.2.4 Hyland's Classification  19-21
  2.3 Empirical Studies on Hedges  21-24
    2.3.1 Empirical Studies on Hedges Abroad  21-22
    2.3.2 Empirical Studies on Hedges at Home  22-24
  2.4 Theoretical Background  24-28
    2.4.1 Adaptation Theory  24-28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28-32
  3.1 Research Questions  28
  3.2 Research Method  28-32
    3.2.1 Corpus Collection  29-30
    3.2.2 Hedges Identification  30-31
    3.2.3 Data Processing  31-32
Chapter 4 Data Analysis  32-42
  4.1 Overall Frequency of Hedges in the Two Corpora  32-33
  4.2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Types of Hedges in the Two Corpora  33-42
    4.2.1 Distribution of Attribute Hedges  33-35
    4.2.2 Distribution of Reliability Hedges  35-36
    4.2.3 Distribution of Speaker-oriented Hedges  36-39
    4.2.4 Distribution of Hearer-oriented Hedges  39-42
Chapter 5 Discussion  42-52
  5.1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42-44
    5.1.1 Complexity of Hedges  42-43
    5.1.2 Relative Poor Language Competence  43
    5.1.3 Personal Habit  43
    5.1.4 Low Awareness of Hedges  43-44
  5.2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Hedges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44-52
    5.2.1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Rounders  44-46
    5.2.2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Modal Auxiliaries  46-49
    5.2.3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Hearer-oriented Hedges  49-52
Conclusion  52-56
References  56-59
Appendix A Published Papers during the Study of M.A. Degree  59-60
Appendix B List of Lexical Hedges in the Two Corpora  60-62
Appendix C 详细中文摘要  62-66
Acknowledgements  66

相似论文

  1.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2.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3. 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研究,G206
  4. 会话含义特征强化性的英汉对比研究,H313
  5.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情态对比研究,H314
  6. 汉英常用贬义词对比研究,H313
  7. 汉英插入语对比研究,H314
  8.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9. 从语境顺应看《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I046
  10. 英汉双关修辞格对比浅析,H15
  11. 论标记视角下的风格传递-The Great Gatsby两种译本个案研究,H059
  12. 叙事学视角下的《红字》及其两汉译本对比研究,I046
  13. 《红楼梦》两译本中模糊语翻译对比研究,I046
  14. 汉英一价动词对比研究,H314
  15.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2008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H313
  16. 草型湖泊与藻型湖泊鲢、鳙渔产潜力及鳙肌肉品质研究,S931.1
  17.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测试对比研究,H319
  18.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阅读理解测试部分对比研究,H319
  19. 国内外道路线形设计技术指标对比研究,U412.3
  20. 长大纵坡桥面铺装表层抗剪性能研究,U443.33
  21. 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肺栓塞的可行性研究,R563.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