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认知视阈下《围城》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作 者: 杨凝
导 师: 黎昌抱
学 校: 浙江财经学院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 《围城》 英译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隐喻研究的始祖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自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隐喻研究一直将隐喻当作一种增添文采的修辞手法。直至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打破了隐喻研究的传统局面。书中,两人颇具创新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在更深的层面上,它是人类广泛认知和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经验的一种方式。两人更是提出了“意象图式”的概念,声称人类是按照头脑中预先存在的某种认知方式去认识外部世界,而这一过程是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发生。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的这一书在隐喻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将隐喻置于人类认知的大环境下,将隐喻从传统地作为修辞方式进行研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为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隐喻的翻译是文学翻译问题的中心所在,但却一直被译者们所忽视。Newmark对隐喻翻译提出了较为系统直观的意见,他将隐喻归为五大类并提出了隐喻翻译七法。但其观点往往是停留在语言表达的表层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依据隐喻的认知特点,其翻译应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域中。本研究以钱钟书的《围城》为个案。该书以其诸多形象生动、入木三分的隐喻而为国内外读者所欢迎。其英译本由珍妮(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 Mao)合译而成,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好评。本文将《围城》中的概念隐喻归为两类,即以人为目的域和以情感为目的域的概念隐喻。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之下,结合纽马克的隐喻翻译七法,拟对《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英译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对该书中隐喻翻译方法的研究,本文认为不同情形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保留隐喻的原汁原味且保留原文的可读性。若源语和目的语读者都能充分领会隐喻意象的文化内涵,则该隐喻意象可直译,或保留或直接用目的语意象替换。肩负着沟通中西文化的任务,译者在处理具有文化独特性的隐喻意象时,应尽量优先考虑保留其异域文化风味。只有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其相应隐喻意象时,译者方可考虑对其加以变换或者删除。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Introduction  11-14
  1.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1-12
  2. Research Questions  12
  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12-14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4-23
  1.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Fortress Besieged  14-17
  1.2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17-23
Chapter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3-36
  2.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3-31
  2.2 Other Scholars’ Suggestions for Metaphor Translation  31-36
Chapter 3 Stud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their Translation  36-62
  3.1 A Brief Account of Fortress Besieged  36-38
  3.2 Metaphor of Human as Target Domain and Its Translation in Fortress esieged  38-51
  3.3 Metaphor of Emotion as Target Domain and Its Transl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51-62
Chapter 4 Suggested Approaches to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62-66
  4.1 Complete Overlapping in SL and TL Metaphors  63-64
  4.2 Partial Overlapping in SL and TL Metaphors  64-65
  4.3 No Overlapping in SL and TL Metaphors  65-66
Conclusion  66-68
  1. Summary of the Study  66-67
  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67-68
Bibliography  68-73
Appendix  73-74
Acknowledgements  74-75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TU984
  2. 英语专业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研究,H319
  3. 英语背诵对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听力能力的作用探索,G633.41
  4.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及态度分析,F426.82
  5. 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R614
  6.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浆S-100β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R614
  7. 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初任教师愤怒情绪的干预研究,B842.6
  8.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9. 积极情绪对3-5岁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影响,B844.1
  10. 认知情感化设计的哲学探讨,B842
  11.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语境分析及哲学意义,B842.1
  12.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13. 藁本内酯对抗D-半乳糖和过氧化氢致氧化应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R285.5
  14. 三位一体支气管哮喘教育管理模式对患者控制现状和认知程度的评估,R562.25
  15. 原发全身强直阵挛型癫痫皮层下结构的体积及与认知的相关性研究,R742.1
  16. 痴呆评估量表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评价,R749.1
  17. 不同类型认知障碍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点初步探讨,R749.1
  18.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19.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G633.41
  20. 元认知监控理论视觉下的中国初中英语阅读实效性的研究,G633.41
  21. 认知诊断中属性结构的完备性与精确性,B842.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