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诊断及其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

作 者: 汤朝晖
导 师: 严石林
学 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诊断学
关键词: 老龄 肾阳虚证 理论发展 辨证因子 诊断标准 基因表达
分类号: R2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①研究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证候特征②确立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辨证因子诊断标准③寻找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①本研究查阅了秦汉至现代的中医文献650余篇,对肾阳虚证候的发展历史脉络和理论构架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归纳,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框架和证候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②在前期研究总结的肾阳虚40个辨证因子基础上,通过23位专家的权重排序,建立肾阳虚辨证因子专家评定系统。③设计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按照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要求进行老龄人群的证候调查,比较分析老龄肾阳虚证人群的证候流行病学规律,并与专家系统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得出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征因子、常见证因子和参考因子,初步确定老龄肾阳虚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和辨证诊断标准。④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筛选典型老龄肾阳虚病例和健康对照,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谱,采用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基因功能分类、聚类分析、分子通路等方法探讨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谱的临床意义。结果①从14个类别36个项目总结了历代文献记载的肾阳虚证临床表现。②根据科研、临床、疑难杂证不同辨证对象,将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划分为三个层次。③为使临床辨证更为细致、准确,将肾阳虚证初步细化分为12个亚型。④形成具有特征因子3项、常见因子8项,参考因子10项,涉及7大类的老龄肾阳虚证候辨证因子与诊断标准。⑤将3例老龄肾阳虚证和3例健康对照组的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差异基因筛选、聚类分析和基因特征GO类及Pathways分析,分别得到20条上调和48条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13条信号通路和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三大系统功能。结论①肾阳虚证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坚实而丰富的理论积淀,由零散到系统的科学发展轨迹并与临床实践高度统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研究。②肾阳虚证科研、临床、疑难杂证的辨证标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肾阳虚证候诊断的完整概念,才能提高整体辨证水平。③肾阳虚证候是一个基础、复杂、笼统的证候,尚需进行细化分型,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地指导临床。④通过流行病调查结果与专家系统的比较,形成初步的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诊断标准。是对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法上的初步尝试。⑤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3大系统的调控网络异常可能是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的主要机制,其中神经内分泌紊乱和多重代谢紊乱是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的重要环节。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4
Abstract  4-7
目录  7-12
表格目录  12-13
图形目录  13-14
主要专业词汇中英文缩写对照  14-16
前言  16-27
  1.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率高,涵盖各类疾病  16-17
  2.挖掘传统证候表现,提高肾阳虚证候诊断水平  17
  3.引入分子流行病学观,研究肾阳虚证候标准  17-19
    3.1 流行病学观对肾阳虚证候的研究意义  18-19
    3.2 探索传统证候与分子流行病学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方法  19
  4.从基因组学入手,揭示肾阳虚证的分子内涵  19-20
  5.肾阳虚证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6
    5.1 传统肾阳虚证候研究现状  21-22
    5.2 肾阳虚证候实质的研究现状  22-25
      5.2.1.肾阳虚证与内分泌功能  22-23
      5.2.2 肾阳虚证与免疫功能  23-24
      5.2.3 肾阳虚证与能量代谢  24
      5.2.4 肾阳虚证与蛋白组学  24-25
    5.3 肾阳虚证的基因研究进展  25-26
  6.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26-27
    6.1 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证候特征  26
    6.2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辨证因子诊断标准  26
    6.3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  26-27
正文  27-106
  第一部分 肾阳虚证候的理论发展研究  27-64
    1.肾阳虚证诠释  27-28
      1.1 肾阳虚证的概念  27
      1.2 肾阳虚证的名称考证  27-28
    2.肾阳虚证候理论发展的时代特征  28-39
      2.1 秦汉时期——肾阳虚证理论基础的奠基  28-29
      2.2 晋隋时期——肾阳虚证候开始分类描述  29-30
      2.3 唐宋时期——方证论述推动肾阳虚证候的发展  30-31
      2.4 金元时代——肾阳虚证候理论取得重要发展  31-32
      2.5 明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系统的形成  32-33
      2.6 清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逐渐成熟  33-34
      2.7 近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的扩展和补充  34-35
      2.8.现代肾阳虚证候研究总结  35-39
        2.8.1 全国统编教材  35-36
          2.8.1.1 中医诊断学教材  35-36
          2.8.1.2 临床各科教材  36
        2.8.2 科研诊断标准  36-39
          2.8.2.1 肾阳虚证科研参考诊断标准  36-38
          2.8.2.2 证候诊断专业书籍肾阳虚证诊断标准  38
          2.8.2.3 国家、行业颁布肾阳虚证诊断标准  38-39
    3.结果  39-52
      3.1 肾阳虚证候历代文献记载的症状总结  39-41
      3.2 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归纳  41-42
        3.2.1 肾阳虚证科研诊断参考指标  41
        3.2.2 肾阳虚证临床常用诊断参考指标  41
        3.2.3 肾阳虚证疑难杂证诊断参考指标  41-42
      3.3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研究  42-52
        3.3.1 温煦失职证  42-43
        3.3.2 腰府失养证  43
        3.3.3 髓海空虚证  43-44
        3.3.4 生殖减退证  44-45
        3.3.5 水气泛滥证  45-46
        3.3.6 火不暖土证  46
        3.3.7 水泉不止证  46-47
        3.3.8 阳虚失纳证  47-48
        3.3.9 阳浮于上证(戴阳)  48
        3.3.10 格阳于外证(格阳)  48-49
        3.3.11 冲气上逆证(奔豚气)  49-50
        3.3.12 冲任不调证  50-52
          3.3.12.1 冲任失调证  50-51
          3.3.12.2 胞宫虚寒证  51
          3.3.12.3 寒凝血瘀证  51-52
    4.讨论  52-63
      4.1 肾阳虚证候理论历史发展特征  52-55
        4.1.1 适应时代的坚实而丰富的理论积淀  52-53
        4.1.2 由原则到临床、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轨迹  53-54
        4.1.3 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54-55
      4.2 相关学派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贡献  55-58
        4.2.1 温补学派的贡献  55-56
          4.2.1.1 重视命门加深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认识  55
          4.2.1.2 阐明肾阳虚衰对脏腑虚损病证的影响。  55-56
          4.2.1.3 丰富了肾阳虚证候的鉴别诊断。  56
        4.2.2 火神派的贡献  56-58
          4.2.2.1 突出阳虚证的辨识  57
          4.2.2.2 强调阴证三候对辨识肾阳虚证的作用  57
          4.2.2.3 阐明假热证对肾阳虚证的鉴别意义  57-58
      4.3 肾阳虚证候理论的主要局限  58-59
        4.3.1 尊古尚古观念影响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发展  58
        4.3.2 主观色彩浓重导致规范性较弱  58
        4.3.3 证候表现认识不够均衡  58-59
      4.4 关于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比较  59
      4.5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的设想  59-63
        4.5.1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的依据  60-62
          4.5.1.1 脏腑辨证有层次之分  60
          4.5.1.2 肾阳虚证候有多重内涵  60-62
        4.5.2 肾阳虚证候细化分型的实施和意义  62-63
    5.结论  63-64
      5.1 归纳总结了医籍文献肾阳虚证候的临床表现  63
      5.2 提出不同层次的三种肾阳虚证候诊断参考标准。  63
      5.3 提出肾阳虚证候细化分型的设想  63-64
  第二部分 老龄肾阳虚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因子研究  64-82
    1.研究方法  64-68
      1.1 建立肾阳虚证候辨证因子专家评定系统。  64
      1.2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筛选  64-68
        1.2.1 证候普查  64-66
        1.2.2 病例纳入(国家标准)  66-68
      1.3 调查分析  68
    2.结果  68-75
      2.1 专家设定的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23个专家资料分析)  68-70
        2.1.1 辨证因子权重排序  68-70
        2.1.2 专家意见  70
      2.2 流行病调查结果  70-75
        2.2.1 老龄人群肾阳虚与非肾阳虚证的35个辨证因子比较  70-72
        2.2.2 专家排序前10位辨证因子比较  72
        2.2.3 专家排序后10位辨证因子比较  72-74
        2.2.4 性及生殖类辨证因子比较  74
        2.2.5 水液代谢异常辨证因子比较  74
        2.2.6 大便异常辨证因子比较  74-75
        2.2.7 舌象脉象辨证因子比较  75
    3.结论  75-78
      3.1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征因子  75-76
      3.2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常见因子  76
      3.3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排除因子  76-77
      3.4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参考因子  77
      3.5 老龄肾阳虚辨证因子与诊断标准的确立  77-78
    4.讨论  78-82
      4.1 老龄肾阳虚证候研究  78-79
        4.1.1 老龄人群性及性功能问题  78
        4.1.2 大小便失禁问题  78-79
        4.1.3 舌象问题  79
        4.1.4 国家标准问题  79
      4.2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客观化研究  79-82
        4.2.1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的利弊  79-80
        4.2.2 各家学说对肾阳虚证标准化、客观化的影响  80
        4.2.3 深入开展细化分型对证候标准化有重要意义  80-81
        4.2.4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规范化方法学探讨  81-82
  第三部分 基因研究  82-99
    1 材料和方法  82-85
      1.1 标本的采集与分离白细胞  82
        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82
        1.1.2 实验步骤  82
      1.2 RNA的提取  82-85
        1.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83
        1.2.2 实验步骤  83-85
          1.2.2.1 物品器械的去RNA酶处理  83
          1.2.2.2 总RNA的提取  83
          1.2.2.3 总RNA的纯化  83-84
          1.2.2.4 RNA样品质量检测  84-85
          1.2.2.5 基因芯片实验  85
          1.2.2.6 芯片数据分析  85
    2 结果  85-96
      2.1 肾阳虚证病例筛选结果  86
      2.2 基因芯片实验结果  86-96
        2.2.1 基因芯片的杂交  87
        2.2.2 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  87-89
        2.2.3 芯片数据聚类结果  89-91
        2.2.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子功能注释  91-93
        2.2.5 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  93-96
    3 讨论  96-98
      3.1 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探讨  96
      3.2 聚类结果分析  96-97
      3.3 差异表达基因GO的注释分类分析  97
      3.4 差异表达基因分子通路分析  97-98
    4.结论  98-99
  结论  99-101
  致谢  101-102
  参考文献  102-106
肾阳虚证候理论发展综述  106-134
  1.秦汉时期——肾阳虚证理论基础的奠基  106-108
  2.晋隋时期——肾阳虚证候开始分类描述  108-110
  3.唐宋时期——方证推动肾阳虚证候的发展  110-112
  4.金元时代——肾阳虚证候理论取得重要发展  112-114
  5.明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系统的形成  114-119
  6.清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逐渐成熟  119-124
  7.近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的扩展和补充  124-134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134-141
附件1:中医证候普查表  141-142
附件2: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手册  142-146
附件3: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146-148

相似论文

  1.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2. BMP通路关键因子在人类牙胚组织中的表达检测,R78
  3. 基于RNA测序技术的马氏珠母贝珍珠囊转录组及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Q786
  4.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5. N-氨甲酰谷氨酸合成及其生理功能研究,R914
  6.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7.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8.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9. 犬细小病毒2型VP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S852.65
  10.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11. 番茄磷转运蛋白基因LePT1和LePT2在水稻中的功能鉴定,S511
  12. 水稻pib基因内含子1、2对Pib启动子活性影响的转基因分析,S511
  13. 四川会理烤烟叶片生长发育及物质代谢特性研究,S572
  14. 甘蓝型油菜线粒体D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研究,S565.4
  15. 小麦Na~+/H~+逆转运蛋白TaNHX2的功能验证及功能域分析,S512.1
  16. 抗倒伏油菜根、茎解剖结构及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S565.4
  17.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18. 萝卜霜霉病抗性遗传标记与Rs-AFPs基因表达分析,S631.1
  19. 萝卜镉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S631.1
  20. 牛SYCP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S823
  21. 不同品种鸡蛋胆固醇沉积规律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S83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中医诊断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