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蒙古东周时期绵羊和山羊的线粒体DNA研究

作 者: 韩璐
导 师: 周慧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绵羊 山羊 分子鉴定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内蒙古 东周时期
分类号: S8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家养动物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生活方式由散居、渔猎转变成群居、农业的必然产物。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养动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家畜,为人类提供了肉、奶、皮、毛等资源,在中国的农业、经济、文化甚至宗教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古代家养绵羊山羊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有助于了解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还对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迁移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家养绵羊和山羊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家养绵羊和山羊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主要有动物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动物考古学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形态特征对古代动物遗骸进行观察和测量,系统分类鉴定动物的属种,计算种类数量、最小个体数,从而反应出古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然而,很多遗址中出土的古代动物遗骸由于保存不完整,很难通过形态特征准确地鉴定出动物的属种,尤其是绵羊和山羊这两个近缘物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为鉴定古代遗骸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手段。本文以内蒙古中南部凉城县忻州窑子和小双古城两个墓地出土的35个家养羊的古代遗骸为例,结合古动物形态学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提供区分鉴定古代遗骸山羊和绵羊的分子遗传证据。结果表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可以为鉴定绵羊和山羊古代遗骸提供更为详尽的分子遗传信息。其中,细胞色素b基因更适合作为DNA基因条码来区分鉴定古代动物遗骸是绵羊还是山羊。我们从35个古代样本中成功获得了33个真实可靠的古DNA序列,并对这33个样本进行分子鉴定。绝大多数古代样本的分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只有3个样本的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结果不一致,这3个样本最初均经形态学鉴定为山羊,最终分子鉴定结果为绵羊。分子鉴定结果纠正了形态学鉴定结果的误差。另外2个古代样本由于没有获得古DNA序列,以形态学鉴定种属结果为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35个古代动物遗骸的最终结果为:24个古代样本为绵羊,11个古代样本为山羊。对古代遗骸进行种属的区分鉴定,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各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相互补充对同一个样本进行两种方法的区分鉴定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不仅降低了古代样本保存不好给种属鉴定带来的难度,而且增加了种属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绵羊和山羊的起源与进化,大多集中在对现代家养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目前,对古代绵羊和山羊遗传结构的研究还很少。而保存在古代动物遗骸中的古DNA能够提供古代家养动物的遗传信息,摆脱研究现代家养动物受到的“时间陷阱”的束缚。因此,重建古代绵羊和山羊的遗传结构,将有助于了解古代绵羊和山羊的谱系发育关系,追踪家养动物分子进化的轨迹。我们对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和小双古城墓地出土的距今约2,500年的24个古代绵羊样本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成功获得了23个古代绵羊的线粒体DNA控制区271bp序列和细胞色素b基因300bp序列。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相一致,均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内蒙古东周时期的古代绵羊存在3个分支明显的单倍型类群,分别为单倍型类群A、B和C。这三个单倍型类群在古代绵羊中含有不同的分布频率:单倍型类群A占主要的优势,分布频率最显著,占样本总数的73.9%;单倍型类群B的分布次之,占样本总数的17.4%;单倍型类群C的分布频率最低,占样本总数的8.7%。细胞色素b的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母系世系的分化时间远远早于动物的驯化时间,揭示了中国绵羊有3个不同的母系起源。单倍型类群A和单倍型类群C的起源分析暗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很可能是绵羊的驯化中心之一。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中国古代绵羊群体与中国现代绵羊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并且二者之间的遗传结构极为相似,这表明2,500年前中国古代绵羊的遗传结构就已经趋于稳定,并对现代绵羊起着非常重要的基因贡献作用。我们对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和小双古城墓地出土的距今约2,500年的11个古代山羊样本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成功获得了10个长度为289bp的山羊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10个不同单倍型的古代山羊序列分别属于已定义的单倍型类群A、单倍型类群B和单倍型类群D。其中7个样本属于个体数目最大也是分布最广泛的单倍型类群A,比例占总样本数的70%,2个样本属于单倍型类群B,比例占总样本数的20%,1个样本属于比较稀少的单倍型类群D,比例占总样本数的10%,这表明中国古代山羊有多个母系来源。单倍型类群B的中介网络图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类群B被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群B1和B2,中国古代山羊的1个样本与亚群B1的中心建立者类型分享同一个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分析结果暗示了山羊单倍型类群B,包括两个亚群B1和B2可能都起源于中国。这进一步支持了中国可能是山羊驯化中心之一的假说。我们的研究为解决古代遗骸是山羊还是绵羊的难题提供了分子鉴定的遗传依据。内蒙古东周时期古代绵羊和山羊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为探索绵羊和山羊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分子遗传学信息。我们的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古DNA技术在研究动物驯化、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及古代人类活动的历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引言  13-34
  1.1 家养动物的起源研究  13-23
    1.1.1 绵羊山羊的分类地位  17-19
    1.1.2 绵羊驯化的考古学证据  19-20
    1.1.3 山羊驯化的考古学证据  20-23
  1.2 线粒体DNA 遗传标记  23-28
    1.2.1 绵羊mtDNA 研究进展  25-26
    1.2.2 山羊mtDNA 研究进展  26-28
  1.3 研究背景  28-34
    1.3.1 内蒙古地区的介绍  28-29
    1.3.2 东周时期的畜牧业  29-30
    1.3.3 内蒙古东周时期的考古发现  30-32
    1.3.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34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34-47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4-36
    2.1.1 实验试剂及耗材  34-35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5
    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35-36
  2.2 实验样本  36-38
  2.3 实验方法  38-43
    2.3.1 实验样本选择  38-39
    2.3.2 样本处理  39
    2.3.3 古DNA 抽提  39-40
    2.3.4 DNA 片断扩增  40-42
    2.3.5 PCR 扩增产物检测  42
    2.3.6 PCR 扩增产物纯化  42
    2.3.7 DNA 测序  42-43
  2.4 克隆  43-44
    2.4.1 培养细菌(JM109)  43
    2.4.2 制备感受态细胞  43
    2.4.3 连接反应  43-44
    2.4.4 转化反应  44
    2.4.5 克隆子筛选与测序  44
  2.5 防污染措施  44-45
  2.6 数据分析  45-47
    2.6.1 序列校正与比对分析  45
    2.6.2 共享单倍型搜索  45-46
    2.6.3 构建系统发育树  46
    2.6.4 构建中介网络图  46
    2.6.5 主成分分析  46-47
第三章 古代遗骸绵羊和山羊的区分鉴定  47-61
  3.1 绵羊和山羊的鉴定方法  47
  3.2 古代遗骸绵羊与山羊的鉴定结果  47-57
    3.2.1 古代羊遗骸形态学鉴定  47-52
    3.2.2 古代羊遗骸分子鉴定  52-57
  3.3 讨论  57-60
    3.3.1 绵羊与山羊地理分布趋势  57-58
    3.3.2 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  58-60
  3.4 本章小结  60-61
第四章 古代绵羊 mtDNA 多态性研究  61-74
  4.1 绵羊样本信息  61
  4.2 古代绵羊 mtDNA 研究结果  61-68
    4.2.1 绵羊mtDNA 控制区多态性分析  61-64
    4.2.2 古代绵羊单倍型类群归属情况  64-66
    4.2.3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  66-68
    4.2.4 估算分歧时间  68
  4.3 讨论  68-73
    4.3.1 绵羊的母系来源  68-69
    4.3.2 单倍型类群A 的起源  69-71
    4.3.3 单倍型类群C 的起源  71-72
    4.3.4 古代绵羊和现代绵羊的遗传关系  72-73
  4.4 本章小结  73-74
第五章 古代山羊 mtDNA 多态性研究  74-86
  5.1 山羊样本信息  74
  5.2 古代山羊 mtDNA 研究结果  74-79
    5.2.1 山羊mtDNA 控制区多态性分析  74-76
    5.2.2 古代山羊单倍型类群归属情况  76-78
    5.2.3 共享单倍型序列的分布  78-79
  5.3 讨论  79-85
    5.3.1 内蒙古地区古代山羊与现代山羊的关系  79-81
    5.3.2 山羊的母系来源  81-82
    5.3.3 单倍型类群A 的分布情况  82-83
    5.3.4 单倍型类群B 的起源  83-84
    5.3.5 单倍型类群D 的起源  84-85
  5.4 本章小结  85-86
第六章 结论  86-88
  6.1 家养羊的起源  86
  6.2 东周时期内蒙古环境  86
  6.3 内蒙古地区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  86-87
  6.4 基因融合和人类的迁移路线  87
  6.5 未来研究的展望  87-88
参考文献  88-99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9-101
致谢  101-102

相似论文

  1. 棉铃虫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时空表达及RNA干扰,S435.622.3
  2. 寄主型和迁飞型棉蚜在交配行为、mtDNA与共生菌相关基因上的分化,S433
  3. 甜菜夜蛾与斜纹夜蛾触角细胞色素P450及酯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S433.4
  4. 甘蓝型油菜线粒体D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研究,S565.4
  5. 靶向奶山羊BLG的慢病毒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细胞系的建立,S827
  6. 两种锌源对奶山羊锌转运蛋白基因SLC39A1~3表达的影响,S827
  7. 日粮添加无机硫对辽宁绒山羊消化代谢、血液指标及产绒性能的影响,S827
  8. 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S812
  9. 我国鳑鮍亚科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S917.4
  10. 动物性中药材地龙DNA条形码的初步研究,R282.5
  11. 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线粒体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R556.5
  12. 双相磷酸钙/半水硫酸钙/丝素蛋白/rhBMP-2骨水泥强化绵羊骨缺损椎体的体内实验研究,R-332
  13.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制,D922.64
  14. 家蚕追寄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种系进化研究,S884.62
  15.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26及connexin30在拟老化大鼠内耳中的表达及调控,R764.43
  16. 一个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R774.6
  17. D-半乳糖诱导拟老化大鼠内耳中线粒体外膜易位酶tom40,tom20及线粒体内膜易位酶tim23的表达研究,R764.43
  18. 湖南省部分地区鸡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及rDNA ITS序列分析研究,S858.31
  19. 阿勒泰绵羊脂肪及肌肉组织中肾上腺素能受体mRNA水平的发育性变化规律研究,S826.8
  20. LIF和bFGF对维持绵羊类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潜能性候选基因的影响,S826
  21. 中国人五种CYP450亚型酶基因多态性与混合探针底物代谢差异的相关性研究,R969.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家畜 > 山羊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