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作 者: 王建伟
导 师: 王安琦
学 校: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中国 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本质要求 根本利益 经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 历史过程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从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建立新中国经由邓小平理论指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人民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再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战略构想和理想目标。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反,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因时因地因条件的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探讨和分析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关系,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上的丰富和继承,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上明确前进的目标和方向,确立正确的原则和方针,运用得当的政策和措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首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现实性,较深入的论证了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有其根本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并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作了实践上的探索。通过这种论证和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经历的历史阶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和以人为本手段的有机统一,从而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更加自觉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佐证和实践上的指导。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做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内涵上的区分,并初步分析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和谐四个方面的理性分析,得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根本结论。第三部分,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现状,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分别作了理论上的浅析和实践上的探索。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
1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0-20
  1.1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10-15
    1.1.1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10-12
    1.1.2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  12-13
    1.1.3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13-15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15-19
    1.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5-16
    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16-19
  1.3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19-20
2 对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的理性分析  20-32
  2.1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20-23
    2.1.1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想  21
    2.1.2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  21-22
    2.1.3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  22-23
  2.2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23-26
    2.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23-24
    2.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  24-25
    2.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25-26
  2.3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26-29
    2.3.1 健康的生理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27
    2.3.2 积极的心理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27-28
    2.3.3 良好的社会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28-29
  2.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和谐  29-32
    2.4.1 对人的权利的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前提  29-30
    2.4.2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关键  30-31
    2.4.3 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着力点  31-32
3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32-44
  3.1 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32-35
    3.1.1 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生产求和谐  32-33
    3.1.2 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发展求和谐  33-34
    3.1.3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公平求和谐  34-35
  3.2 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35-39
    3.2.1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主法治求和谐  36-37
    3.2.2 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稳定求和谐  37-38
    3.2.3 坚持以人为本,以激发活力求和谐  38-39
  3.3 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9-42
    3.3.1 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诚信友爱求和谐  40-41
    3.3.2 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教育促和谐  41
    3.3.3 坚持以人为本,以培育先进文化促和谐  41-42
  3.4 以人为本,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保证  42-44
    3.4.1 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治污促和谐  42-43
    3.4.2 坚持以人为本,以环保教育促和谐  43
    3.4.3 坚持以人为本,以节约资源促和谐  43-44
结束语  44-45
致谢  45-46
注释  46-48
主要参考文献  48-5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0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3.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4.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6.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9.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0.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11. 一元主导下的多维和谐,D61
  1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13.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叙事研究,G222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5.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16.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7.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8.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19.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20.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21.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