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
作 者: 陈飞
导 师: 郑又贤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 哲学思考
分类号: B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①“两个趋向”是世界各国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律。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因此,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观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首先,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形成原因;接着,从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角度阐明了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后,指出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做到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发展为要求,持续发展为导向,统筹兼顾为方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Abstract 3-4中文文摘 4-6目录 6-7绪论 7-1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7-8 二、理论研究综述 8-15 三、研究方法 15-17第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的矛盾分析 17-25 第一节 人与人的矛盾 17-20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矛盾 20-21 第三节 人与社会的矛盾 21-25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 25-33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5-26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6-28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 28-33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43 第一节 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4-36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36-38 第三节 坚持全面发展为要求,争取农村全方位繁荣新成就 38-39 第四节 坚持持续发展为导向,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39-40 第五节 坚持统筹兼顾为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40-43结语 43-45参考文献 45-49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49-51致谢 51-53个人简历 53-55
|
相似论文
- 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哲学思考,D262.6
-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 关于曹操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B235.9
-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 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61
- 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TP18
-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利益整合,D61
-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统筹解决我国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D616
-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社会公平,D616
- 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研究,G641
- “90后”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