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交往功能与异化消解

作 者: 李良敏
导 师: 王前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网络交往 异化 伦理问题 异化消解
分类号: B82-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1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网络交往作为当今社会上的独特交往方式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网络匿名交互作用模式,使得网络交往曾现出非线性、不可控制的动态交互过程,网络功能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使得潜在信息权力结构决定着显现的信息权力分配,引发了网络资源使用的异化,集中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使用不均衡:网络恶意政治、文化信息传播猖獗;网络游戏娱乐功能设计的功利化;网络聊天工具使用的色情化。网络交往功能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也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表现为:价值观的异化;感知异化;能力异化;社会角色异化。现行的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在引发众多异化现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对完善人格的影响;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对社会责任感的消解;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对伦理教育的冲击。 面对上述异化现象和伦理问题本文主要从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用户因素、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功能设计”因素及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伦理制约因素着手分析了异化现象的根源,提出了网络伦理问题的防范措施:在教育方面,灌输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提高全民特别是网络功能设计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培养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在网络功能设计方面,注重伦理因素在网络功能设计中的作用,发挥网络交往技术潜力,增强网络交往功能的“反异化”能力;在技术评估方面,要重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预见和伦理评估,完善网络伦理,注重伦理因素在网络功能设计评估和控制中的应用,以便使人类新的生存环境——网络空间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达到人与技术的和谐统一。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2
  1.1 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8-10
  1.2 网络伦理研究前提及定义  10-11
    1.2.1 网络伦理研究前提  10
    1.2.2 网络伦理定义  10-11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  11-12
    1.3.1 论文研究意义  11
    1.3.2 论文研究思路  11
    1.3.3 论文研究方法  11-12
2 网络交往一般特征  12-19
  2.1 网络发展历史  12-14
  2.2 网络交往功能  14-16
  2.3 网络交往空间  16-19
    2.3.1 网络交往空间特性  16
    2.3.2 虚拟与虚拟社会  16-17
    2.3.3 交往与网络交往  17-19
3 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导致的异化现象及其伦理问题  19-27
  3.1 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导致网络资源使用异化  19-22
    3.1.1 网络信息资源使用不均衡  19-20
    3.1.2 网络恶意信息传播猖撅  20
    3.1.3 网络游戏娱乐功能功利化  20-21
    3.1.4 网络聊天工具使用色情化  21-22
  3.2 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导致人性的异化  22-24
    3.2.1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价值观异化  22
    3.2.2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感知异化  22-23
    3.2.3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能力异化  23-24
    3.2.4 网络功能设计导致社会角色异化  24
  3.3 网络交往功能异化引发伦理问题  24-27
    3.3.1 网络功能异化对完善人格的影响  24-25
    3.3.2 网络功能异化对社会责任感的消解  25-26
    3.3.3 网络功能异化对伦理教育的冲击  26-27
4 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27-32
  4.1 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用户因素解析  27-29
    4.1.1 网络用户对传统伦理规范的解构  27-28
    4.1.2 网络用户欲望的极大扩张  28-29
  4.2 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功能设计”因素解析  29-30
    4.2.1 网络交往技术本身存在不完备性  29
    4.2.2 现今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和使用的急功近利  29
    4.2.3 现今网络交往控制功能的“抗变异”能力不强  29-30
  4.3 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伦理制约因素解析  30-32
    4.3.1 网络伦理建设有待加强  30
    4.3.2 网络伦理与交往功能间差异有待协调  30-31
    4.3.3 目前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31-32
5 网络伦理问题的防范措施  32-38
  5.1 从教育方面着手发挥伦理因素的作用  32-33
    5.1.1 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2-33
    5.1.2 加强网络功能设计者的伦理教育  33
    5.1.3 抓好网络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  33
  5.2 从网络功能设计方面发挥伦理因素的作用  33-35
    5.2.1 从社会管理角度发挥伦理因素的作用  34
    5.2.2 从软件设计方面提高网络交往技术的“反异化”能力  34-35
    5.2.3 从硬件设施方面提高网络交往技术的“反异化”能力  35
  5.3 从技术评估方面发挥伦理因素作用  35-38
    5.3.1 重构网络伦理规范  35-36
    5.3.2 提高技术评估和监督机制在国民意识中的地位  36
    5.3.3 采纳“民主程序”的技术评估和监督方式  36-38
参考文献  38-4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0-41
致谢  41-42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42

相似论文

  1.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2.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3.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4. 教育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G40-059.1
  5.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6.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7.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8.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9.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10.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11.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2.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13.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问题研究,D669.5
  14. 中学教学中对网络文化异化的应对,G434
  15. 网络游戏道德问题研究,F49
  16. 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B84-06
  17. 微博在企业内部传播中的适用性研究,F272
  18. 转换机制理论与赛博空间中人的异化,G206
  19. 知识分子言说的媒介异化研究,G206
  20. 异化劳动的生态哲学批判,B03
  21. 论习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H05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 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