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问题研究

作 者: 李健
导 师: 杨晓慧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化网络 交往
分类号: D66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从技术性网络到社会化网络转变,进入了以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化网络时代。社会化网络以“实名制”为基础,实现了现实人际交往的网络化,成为有效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社会化网络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成为社会化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由此形成的交往问题也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交往作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实践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交往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的实现和自我认知的形成,因此研究社会化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将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化网络交往概述,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网络交往、社会化网络等概念进行梳理,得出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的内涵,描述社会化网络交往产生的背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的基本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使用社会化网络交往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网络交往的现状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社会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引言  7-13
  (一) 研究背景  7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7-8
  (三) 研究现状  8-11
  (四) 研究思路  11-13
一、社会化网络交往概述  13-19
  (一) 社会化网络交往产生背景  13-14
  (二) 社会化网络交往理论依据  14-16
  (三) 社会化网络交往概念界定  16-17
  (四) 社会化网络交往的特征  17-19
二、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的基本内容  19-25
  (一)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问卷调查  19-22
  (二)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个案研究  22-23
  (三)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的原因  23-25
三、社会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25-30
  (一) 社会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25-27
  (二) 社会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7-30
四、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的问题及对策  30-37
  (一)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存在的问题  30-32
  (二) 规范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的对策  32-33
  (三) 社会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3-37
结论  37-38
参考文献  38-40
附录  40-42
后记  42-43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43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3.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4.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6.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7.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9.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0.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1.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6.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7.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8.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19.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20.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21. 大学生道义推理研究,B8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青少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