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 者: 朱学文
导 师: 伊继东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高师本科院校 教师培养模式 改革
分类号: G6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813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培养模式是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它应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思路明确,实施方法具体,可供借鉴的简约而又完整的范型。本论文所研究的培养模式是指我国高师本科院校培养职前中小学教师的模式,是“高师本科院校为职前中小学教师构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化理念和为基础教育服务思想的集中体现。”面对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逐步减少、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教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增强等现实,我国高师本科院校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必然。 世界师范教育已有三百余年历史,高等师范教育也有近两百年历史。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为主,即采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培训先后进行的模式。但也有少数国家仍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培训并进的模式,如英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我国高师本科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发展至今仍以定向培养教师为主。由定向培养向开放式培养转变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规模巨大,高师本科院校层次分明,这一现实决定了高师本科院校短时期内还不能完全实行开放式培养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教师培养的理想模式应当是定向培养和开放式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高师本科院校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本科院校在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时应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我国国情、高师本科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因校制宜、不断创新,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师本科院校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改革教师培养模式,还应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政府要尽快建立教师培养机构和培养课程的双认证制度,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加大对高师本科院校的扶持力度,同时我国高师本科院校也要不断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师本科院校应从学制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手段几方面具体实施改革。要突破四年制培养中学教师的束缚,在四年制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学制年限,培养更高规格的中小学教师。随着现代许多交叉学科的兴起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高师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综合化,不能完全以学科分类为依据,而应着眼于帮助学生达到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为学生就业作直接准备。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课程和多样化选修课程的开设,注重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的提高,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中小学教师。在培养手段的改革方面,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让中小学更多地参与教师的职前培养,在大学与中小学的整体实践中实现教师培养水平的提高。 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构建“一贯制,多规格”的“4+X”教师培养模式的设想。以统一的“中小学教育专业”大类招生,四年制培养小学教师和初中综合课教师,五年制培养初中教师,六年制培养高中教师,七年制培养中学骨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中小学见习和实习所占课时比重的提高,以培养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个性丰富的中小学教师,

全文目录


中英文摘要  3-7
1 、 导言  7-12
  1.1 问题的提出  7-8
  1.2 研究现状分析  8-10
  1.3 研究的意义和特色  10-12
2 、 国内外高师培养模式沿革的比较与启示  12-20
  2.1 国外高师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  12-13
  2.2 我国高师本科培养模式的沿革  13-16
  2.3 高师培养模式沿革的借鉴与启示  16-20
3 、 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20-29
  3.1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20-21
  3.2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21-23
  3.3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23-25
  3.4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体系  25-29
4 、 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  29-45
  4.1 学制设置弹性化  29-34
  4.2 专业设置综合化  34-39
  4.3 课程体系多样化  39-43
  4.4 培养手段开放化  43-45
5 、 关于“一贯制、多规格”的“4+X”培养模式的构想  45-50
  5.1 培养目标与模式特色  45-46
  5.2 培养规格与专业设置  46-47
  5.3 课程体系设置  47-48
  5.4 培养方式设想  48-50
附录  50-54
主要参考文献  54-57
后记  57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3.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4. 高职课程改革研究,G712.3
  5.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7. 广东2010年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对农村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反拨效应,G634.41
  8.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人力资源领导研究,G632.3
  9.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10. YSZY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F270
  11. 南京市街道办事处改革趋势研究,D630
  12.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13. 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D630
  1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G633.3
  15. 项目课程视角: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对策研究,G717.38
  16. 后农业税时代我国乡镇机构改革路径探析,D630
  17. 中美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D771.2
  18. 省管县视角下我国省县关系研究,D630
  19. 基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G804.49
  20.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代县的基督教与民间信仰,B979
  21.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