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

作 者: 安鑫龙
导 师: 董金皋;郑晓莲;韩建民
学 校: 河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有性态 培养条件 交配型 DNA CTAB
分类号: S4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212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1999~2000年采自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47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主要进行下面三部分试验: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诱导和玉米大斑病菌DNA的提取。 以1999年采集的40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黄早4、0H43、0H43Ht1、黄早4Ht2、黄早4Ht3和黄早4HtN为鉴别寄主,在温室内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所测定的40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19个菌株属于0号生理小种,占测定菌株的47.5%;7个属于1号小种,占17.5%;3个12号小种,占7.5%;1个13号小种,占2.5%;2个3号小种,占5%;3个1N号小种,占7.5%;3个23号小种,占7.5%;1个2N号小种,占2.5%;1个3N号小种,占2.5%。表明这些菌株生理分化比较明显,0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就地理分布而言,同一省份内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不同省份之间生理分化并不一致。论文指出,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和遗传变异将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将对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1999~2000年采集的4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室内有性杂交试验。结果:①对子囊壳的着生位置和排列方式以及子囊和于囊孢子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发现少量含8个子囊孢子的子囊。指出,暴露的不具叶鞘的大麦秆、小麦秆和玉米秆上能够产生子囊壳;②选出标准交配型9914(A)和9961(a),并测得供试菌株中24个为交配型A,占被测总菌株数的57.14%,18个为交配型a,占被测总菌株数的42.86%。没有出现“中性菌株”;③在培养条件研究中,得出结论: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产生的最佳条件为:pH值7.0的Sach培养基,大麦秆作为诱导介质,25℃光照培养。黑暗条件下,无诱导介质存在时能够产生子囊壳,但不成熟;12h交替光照和24h光照条件下,无诱导介质存在时均能产生成熟的子囊壳。 用采集的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到了DNA,通过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环仪PE-480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果发现,所提取的DNA的OD260/OD280比值介于1.730~1.847之间,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较清晰的扩增图谱,从而证明采用的CTAB法是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并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文目录


文献综述  7-19
  1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  7-11
  2 玉米大斑菌的有性态的研究进展  11-14
  3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14-19
    引言  17-19
第一部分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19-26
  1 材料与方法  19-22
    1.1 供试菌株  19-20
    1.2 生理小种的鉴定  20-22
  2 结果与分析  22-23
  3 讨论  23-25
    3.1 关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问题  23
    3.2 关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发生频率问题  23
    3.3 关于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和变异情况的重要性问题  23-24
    3.4 关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和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组分之间的关系问题  24-25
  4 结论  25-26
第二部分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诱导  26-39
  1 材料与方法  26-28
    1.1 材料  26
    1.2 方法  26-28
  2 结果与分析  28-35
    2.1 玉米大斑病菌子囊壳的诱导  28-29
    2.2 玉米大斑病菌42个菌株交配型的测定  29-30
    2.3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诱导的影响因素  30-35
  3 讨论  35-38
    3.1 关于玉米大斑病菌子囊壳的着生位置  35
    3.2 关于形成玉米大斑病菌子囊壳的诱导介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35-36
    3.3 关于“中性菌株”问题  36
    3.4 关于继代培养对子囊壳形成的影响  36-37
    3.5 关于交配则的测定与分布  37-38
  4 结论  38-39
第三部分 玉米大斑病菌DNA的提取  39-44
  1 材料与方法  39-41
    1.1 供试菌株与培养条件  39
    1.2 化学试剂  39
    1.3 DNA提取  39-40
    1.4 PCR扩增  40-41
  2 结果与分析  41-43
    2.1 DNA检测  41
    2.2 PCR产物的凝胶电泳图谱  41-43
  3 讨论和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9
英文摘要  49-51
致谢  51-53

相似论文

  1. 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伴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发性肝癌效果分析,R735.7
  2.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3.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4. 寄主型和迁飞型棉蚜在交配行为、mtDNA与共生菌相关基因上的分化,S433
  5.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6. 百萨偃麦草染色体1J和5J变异体的诱致与鉴定,S512.1
  7. 甘蓝型油菜线粒体D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研究,S565.4
  8. 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expansin的克隆和分析及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S565.1
  9. 江苏地区几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S511
  10.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的选育与效应分析,S512.1
  11.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12. 桃豫农矮砧1号离体快繁体系的研究和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S662.1
  13. 5-Aza-dC对肺癌SPC-A-1细胞p16、MGMT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R734.2
  14. 肺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浆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去甲基化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和p16基因转录的研究,R734.2
  15. 乙型脑炎病毒NS1蛋白的新型prime-boost免疫策略研究,R392
  16. 中国野生秋子梨群体特征及遗传多样性评价,S661.2
  17. 我国部分家鸭品种的DNA条形码初步分析,S834
  18. 五倍子蚜DNA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关系,S899.4
  19. 副干酪乳杆菌絮凝沉淀甘薯淀粉机理及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TS231
  20.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S435.131
  21. SO2胁迫对拟南芥DNA甲基化多态性的影响,Q94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侵(传)染性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