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

作 者: 桂秀梅
导 师: 董金皋
学 校: 河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遗传多态性 RAPD技术 交配型 有性态 生理小种 毛细管电泳
分类号: S43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到了20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可用于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多态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6时,可把供试的10个菌株明显地划为A交配型和a交配型2个类群,说明基于RAPD的遗传多态性与交配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鉴定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一种新技术。 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到26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可用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762~0.8856之间,其中0号小种与1号小种菌株间的同源程度较高,遗传差异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6.5时,可把供试菌株划分为两个RAPD群(RG1和RG2),其中,RG1包括0号小种的5个菌株和1号小种的4个菌株,RG2包括1号小种的1个菌株和13、3、1N、12、3N、23、2N号小种的10个菌株,说明0号小种和1号小种之间亲缘关系近,0、1号小种与其它小种亲缘关系远,遗传分化大。在RSGs水平上,来源相同的菌株部分聚在一起,说明RAPD亚群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对RAPD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试验,建立了一套适合玉米大斑病菌的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25μL体系中,加入TaqDNA聚合酶2.0u、25mmol·L-1的MgCl22.0mM、dNTP200μM、随机引物30ng、10×PCRbuffer 1μL、DNA模板30ng、用重蒸水补足25μL。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37℃退火1min,72℃延伸2min,40循环;72℃延伸6min,最后在4℃下保存。 利用对峙接种法对2001年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37个菌株进行交配型确定。结果表明,交配型的分布不平衡,A交配型菌株25个,占67.6%,a交配型菌株10个,占27.0%,需引起重视的是,2001年菌株检测出了2个两性菌株,这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态诱导的研究表明,温度对子囊壳的产生至关重要。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产生的最佳诱导方法是25℃,pH=7,光照培养。蓝光对有性态的诱导没有影响。 利用传统的方法对不同交配型共10种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交配型间在侵染频率、病斑大小、产孢量和寄生适合度指数方面没有显著区别,而潜育期有明显区别。不同交配型中,均存在强、弱致病力的菌株。 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不同交配型的粗毒素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0个菌株中,不同交配型之间毒素组分差异很大,但同一交配型菌株间,有相同的组分峰出现,交配型间的这两个组分峰迁移时间相差很大,可能分别是A、a交配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型的特异性组分。可见,毛细管电泳技术可能成为交配型的一种辅助鉴定手段。 利用含不同抗性基因的玉米作为鉴别寄主,对 200年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37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中不仅有0号(原1号)、l号(原2号)小种,还出现了混合型生理小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试验出现了对带*抗性基因的玉米均致病的口3N号生理小种。

全文目录


文献综述  8-19
  1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8-10
  2 植物病原真菌交配型的研究及有性态的诱导  10-16
    2.1 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11
    2.2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11-12
    2.3 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与圆斑病菌(Cochliobolus carbonum)  12-13
    2.4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  13-14
    2.5 疫霉菌(Phytophthora)  14-16
  3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应用  16-17
    3.1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史  16-17
    3.2 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其应用  17
  4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  17-19
引言  19-20
材料与方法  20-25
  1 材料  20-21
    1.1 供试试剂  20
    1.2 所需主要仪器  20
    1.3 供试菌株  20
    1.4 供试培养基  20
    1.5 诱导介质  20-21
    1.6 供试玉米  21
  2 试验方法  21-25
    2.1 玉米大斑病菌的RAPD分析  21-22
    2.2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22-23
    2.3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组分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23-24
    2.4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24-25
结果与分析  25-46
  1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5-35
    1.1 玉米大斑病菌DNA的提取  25
    1.2 RAPD分析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25-28
    1.3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8-35
  2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35-41
    2.1 交配型的确定  35-36
    2.2 影响子囊壳产生及成熟的因素  36-37
    2.3 交配型与致病力的关系  37-41
  3 玉米大斑病菌不同交配型粗毒素分析鉴定  41-43
    3.1 毛细管电泳分析  41-42
    3.2 毒素生物测定结果  42-43
  4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43-46
讨论  46-50
  1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态性与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46-47
  2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诱导  47-48
  3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态性与致病力和产生毒素的关系  48-49
  4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  49-50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9
英文摘要  59-61
致谢  61-62
附录  62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3.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4.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5.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6.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7.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8.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9.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0.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1.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2.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3.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4.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5.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6.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7.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8.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19.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20.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21.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玉米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