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 者: 高金欣
导 师: 吕淑霞
学 校: 沈阳农业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UP-PCR 遗传多态性 生理分化
分类号: S435.1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单孢子分离纯化的方法,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化和遗传多态性、辽宁省11个主栽玉米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大斑病菌抗病性分析等方面,对东北三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从玉米叶片感病部位分离大斑病菌单孢子:通过敲打叶片,先将孢子转移至水琼脂培养基上,然后用自制的简易挑孢针在低倍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大斑病菌孢子,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病原菌的目的。结果表明,此方法虽然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简便易行,高效快捷并且污染少,为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基因组DNA遗传多态性的进一步研究特供物质基础。该方法值得推广到其他种类大型孢子真菌的单孢分离工作中。2.利用含Ht1、Ht2、Ht3和HtN单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份的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共计12个生理小种。不仅鉴定出能够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而且有能够同时克服4个单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东北地区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也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3.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Taq DNA聚合酶和DNA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适合玉米大斑病菌的U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引物。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24株病菌进行UP-PCR分析,共扩增出75条谱带,大小介于250-2000bp,多态性比率为72.0%,说明UP-PCR标记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796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种群内种内遗传分化明显,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和其生理小种组成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遗传谱系和生理小种之间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大斑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为有效地开展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进化及探讨其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4.本文首次采用带菌玉米粒灌心法,完成辽宁省11个玉米主栽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大斑病菌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大斑病菌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大斑病菌的抗性与品种血缘相关。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Abstract  12-14前言  14-15第一章 玉米大斑病及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15-26  1.1 玉米大斑病研究进展  15-18    1.1.1 发生与危害  15-16    1.1.2 发病症状  16    1.1.3 病原菌及发生规律  16-17    1.1.4 防治措施  17-18  1.2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18-24    1.2.1 抗性单基因(Ht)的发现及研究  18-19    1.2.2 生理小种的命名  19-20    1.2.3 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20-21    1.2.4 生理分化研究技术  21-24  1.3 本试验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4-26    1.3.1 研究意义  24-25    1.3.2 主要内容  25-26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26-29  2.1 材料与方法  26-27    2.1.1 材料与设备  26    2.1.2 单孢分离方法  26-27  2.2 结果与分析  27-28  2.3 小结  28-29第三章 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29-34  3.1 材料与方法  29-31    3.1.1 供试菌株  29-30    3.1.2 供试鉴别寄主  30    3.1.3 生理小种鉴定  30-31  3.2 结果与分析  31-33    3.2.1 玉米大斑病病斑特征  31-32    3.2.2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及各小种的分布状况  32-33  3.3 小结  33-34第四章 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34-47  4.1 材料与方法  34-39    4.1.1 材料  34-36    4.1.2 方法  36-39  4.2 结果与分析  39-46    4.2.1 UP-PCR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39    4.2.2 模板DNA浓度对扩增效果的影响  39-40    4.2.3 退火温度对扩增效果的影响  40-41    4.2.4 反应循环数对扩增效果的影响  41    4.2.5 引物筛选及UP-PCR扩增  41-45    4.2.6 基于UP-PCR的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45-46  4.3 小结  46-47第五章 辽宁省部分玉米主栽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大斑病菌的抗性鉴定  47-54  5.1 材料与方法  47-51    5.1.1 供试玉米品种  47    5.1.2 供试菌株  47-49    5.1.3 鉴定圃的设置  49    5.1.4 接种体的制备与接种  49    5.1.5 病害调查标准  49    5.1.6 发病调查  49-51  5.2 结果与分析  51-52  5.3 小结  52-54    5.3.1 不同玉米品种对同一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表现  52-53    5.3.2 不同生理小种的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差别  53    5.3.3 本试验的创新之处  53-54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54-57  6.1 改进的单孢分离法简便易行  54-55  6.2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复杂  55-56  6.3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显著遗传多态性  56  6.4 玉米品种对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有关  56-57参考文献  57-63附表一  63-69附录二  69-73致谢  73-7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4-75论文图表统计  75

相似论文

  1.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2. 草菇采后生理生化及保鲜方法的研究,S646.13
  3. HSV-2gD模拟抗原表位P6、HBsAg、IL18重组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观察,R392
  4.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5.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漆酶基因的体外诱变及在毕赤酵母中表达,TQ925
  6.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7. 甘蓝型油菜多体附加系“Nj08-063”的农艺性状、细胞学与分子学鉴定研究,S565.4
  8. 凡纳滨对虾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S917.4
  9. 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S943
  10. 昆虫OBP CSP和sid-1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Q78
  11. 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分析,S852.65
  12.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的效果及对根际微生物影响,S144.1
  13.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4.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15. 鸭ADSL与PurH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与肌肉肌苷酸(IM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S834
  16. PRRSV的感染差异性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S858.28
  17. 猪细小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18.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鸭源分离株侵袭相关基因致病机理研究,S852.61
  19.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TS207.4
  20. 冰鲜鸡肉腐败微生物分析及其减菌剂的研究,TS251.1
  21.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玉米病虫害 > 玉米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