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豆断根摘芯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增产原因的研究

作 者: 姜举娟
导 师: 祖伟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断根摘芯 地膜覆盖
分类号: S565.10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9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试验选用四种栽培模式(断根摘芯、断根不摘芯、地膜覆盖、直播),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差异及增产原因;同时针对断根摘芯栽培模式,选用3个大豆品种(东农9219,克隆1号,黑农40),探讨同一栽培模式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增产原因,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结果表明: 1.同一品种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同一栽培模式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存在差异。四种栽培模式的产量表现为:断根摘芯>地膜覆盖>断根不摘芯>直播,断根摘芯、地膜覆盖栽培与直播达到了1%的极显著水平,其中断根摘芯栽培的大豆产量已达到了理想的增产效果。(增产18.8%)。在断根摘芯栽培模式下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黑农40>东农9219>克隆1号,黑农40与克隆1号达到了1%的极显著水平。 2.同一品种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同一栽培模式下不同的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特别是每株荚数受栽培模式的影响较大。四种栽培模式中,断根摘芯栽培明显高于其它栽培。在断根摘芯模式下,不同品种的每株荚数以黑农40为最高。 3.在整个生育进程中,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增长曲线。不同栽培模式比较,断根摘芯栽培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最高。在断根摘芯栽培模式下比较不同品种,黑农40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 4.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表现为:在整个生育进程中,叶中的干物质分配率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下降的幅度不同。在四种栽培模式中,干物质在叶中的分配率,前期基本一致,到后期,断根摘芯栽培的叶中的干物质分配率较低。在断根摘芯栽培模式下,比较三个不同品种的干物质在叶中的分配率,黑农40最低。茎中的干物质分配率在前期呈上升的趋势,后期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上升和下降的程度不同。四种栽培模式中,断根摘芯栽培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在断根摘芯模式下,比较不同品种,黑农40前期上升和后期下降的幅度比较大。荚中干物质分配率在生育期内呈上升的趋势。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上升的幅度也不同,其中以断根摘芯栽培、断根摘芯模式下黑农40上升的幅度比较大。 5.在整个生育进程中,叶面积指数出现前升后降的趋势,在结荚鼓粒期达到最大值。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叶面积指数不同。四种栽培模式中,以断根摘芯栽培的叶面积指数始终最高。在断根摘芯栽培模式下,三个不同大豆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也不同,最大叶面积指数相比,黑农40>东农9219>克隆1号。 6.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物生长率呈前升后降的趋势;净同化率在前期呈下降的趋势,中后期上升后又下降。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的作物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不同。在四种栽培模式中,断根摘芯栽培的最大作物生长率和最大净同化率都高于其它栽培模式。在断根摘芯栽培模式下不同品种相比,黑农40的最大作物生长率和最大净同化率都高于其它两个品种。 姜举娟 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5月 7.根系活力在整个生育进程中呈现近似正态曲线变化,到结荚鼓粒期达到最大值;根重和冠根比都呈“ S”型曲线变化。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模式、同一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的根部性状不同。四种栽培模式的根系活力、根重和冠根比都以断根摘芯栽培的值为最高。在断根摘芯栽培模式下,比较三个不同品种的根部性状,黑农40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8
1 前言  8-14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8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8-14
2 材料与方法  14-16
  2.1 试验材料  14
  2.2 试验设计  14
  2.3 测定方法  14
  2.4 试验流程  14-16
3 结果与分析  16-35
  3.1 同一品种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同一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  16-17
  3.2 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17-18
  3.3 生理参数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8-29
  3.4 根部性状特点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29-35
4 讨论  35-38
  4.1 同一品种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同一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  35
  4.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35
  4.3 各生理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35-37
  4.4 根部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37-38
5 结论  38-39
6 参考文献  39-43
7 致谢  43-46

相似论文

  1.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2.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3.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4.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5.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6.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7.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8.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9.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0.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2.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3.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4.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5.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6.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工艺及富肽豆乳开发研究,TS214.2
  17.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18.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9.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20.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21.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油料作物 > 大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