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作 者: 杨月
导 师: 宋莲军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大豆品种 腐竹 品质指标 感官评价 相关性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分类号: TS21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腐竹是我国著名的民族特色食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课题选取20个大豆品种,通过测定大豆理化指标及其制成腐竹的品质指标,采用典型性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品种大豆理化成分与腐竹品质之间的关系,初步筛选出适合加工腐竹的原料大豆品种。并通过仪器测定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腐竹品质进行研究,将腐竹的感官评价值加以定量,得出腐竹感官指标与仪器测得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腐竹感官评定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大豆品种理化成分有着较大的差别,引起其制得腐竹的品质指标之间的差别。大豆脂肪含量与腐竹的耐煮性、吸水性、抗拉强度、延伸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得率、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豆蛋白质含量与腐竹中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腐竹的得率、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总糖含量与腐竹的抗拉强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腐竹得率、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豆蛋白/总糖与腐竹的抗拉强度、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腐竹得率、脂肪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脂肪与腐竹得率、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腐竹中的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大豆中的植酸含量与腐竹的延伸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组分中的7S亚基相对含量与L*呈显著正相关,11S亚基相对含量与L*、抗拉强度、延伸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7S/11S与抗拉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2)对大豆基本理化成分与腐竹品质指标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各回归方程的F与R值均达到显著水平。从入选回归方程的各指标来看,腐竹的品质指标受到大豆灰分、脂肪、总糖、千粒重、蛋白/总糖以及蛋白/脂肪等的综合影响。通过聚类分析,优选出3种最适合加工腐竹的大豆品种,分别为周豆11、郑98120-5、中豆24(82-24)。(3)腐竹仪器测定值与感官评价指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腐竹的L*与感官指标中的色泽、气味、综合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揭膜速度呈显著负相关;腐竹的b*与感官指标中的色泽呈显著负相关。腐竹吸水性与感官指标中的色泽、复水性以及综合得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腐竹的耐煮性与感官指标中的色泽、气味呈显著负相关,与复水性呈显著正相关。腐竹抗拉强度与感官指标中的色泽、综合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味呈显著负相关;腐竹延伸率与感官指标中色泽以及综合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味呈显著负相关。腐竹中脂肪含量与感官指标中色泽以及综合得分呈显著正相关。(4)对腐竹感官评价中的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色泽和综合得分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将腐竹仪器测定指标与这两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腐竹感官评定预测模型,各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腐竹品质指标中的9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腐竹品质指标的3个主成分量,根据这3个主成分值对腐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分成4类。

全文目录


致谢  4-8摘要  8-91 文章综述  9-18  1.1 我国的大豆资源及其加工现状  9-10    1.1.1 我国的大豆资源  9    1.1.2 我国大豆加工现状  9-10  1.2 腐竹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10  1.3 腐竹的研究现状  10-15    1.3.1 腐竹形成机理的研究  10-11    1.3.2 腐竹生产工艺的研究状况  11-15      1.3.2.1 大豆品种对腐竹的影响  11-12      1.3.2.2 大豆蛋白组分对腐竹的影响  12-13      1.3.2.3 工艺条件的影响  13-15  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5-16  1.5 本课题提出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6-17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1.6.1 不同品种大豆之间的差异性  17    1.6.2 大豆组分与腐竹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7    1.6.3 适合加工腐竹大豆品种的优选  17    1.6.4 腐竹感官评价指标与仪器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7    1.6.5 初步对腐竹品质进行分类  17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17-182 大豆组分与腐竹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8-36  2.1 引言  18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8-23    2.2.1 试验材料  18-19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9-20    2.2.3 实验方法  20-23      2.2.3.1 大豆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20      2.2.3.2 大豆中蛋白组分7S、11S 亚基的测定  20-21      2.2.3.3 腐竹的制作及感官评分  21-22      2.2.3.4 腐竹色泽的测定  22      2.2.3.5 腐竹得率的计算公式  22      2.2.3.6 腐竹耐煮性能的测定  22      2.2.3.7 腐竹机械性能的测定  22-23      2.2.3.8 腐竹蛋白质、脂肪的测定  23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2.3 结果与分析  23-33    2.3.1 不同品种大豆基本成分含量  23-24    2.3.2 不同品种大豆中的7S、11S 相对含量  24-25    2.3.3 不同品种大豆加工的腐竹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25-27    2.3.4 大豆基本成分与腐竹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27-29    2.3.5 大豆基本成分与腐竹得率的相关分析  29    2.3.6 大豆基本成分与腐竹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29-30    2.3.7 大豆中7S、11S 亚基含量与腐竹各品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30-31    2.3.8 大豆基本理化指标与腐竹品质指标间的回归分析  31-32    2.3.9 适合加工腐竹大豆品种的优选  32-33  2.4 结论  33-36    2.4.1 不同品种大豆基本成分的测定结果  33    2.4.2 不同品种大豆加工的腐竹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33-34    2.4.3 大豆基本成分与腐竹品质指标之间的的相关分析结果  34    2.4.4 大豆基本成分与腐竹得率之间的的相关分析结果  34    2.4.5 大豆基本成分与腐竹蛋白质、脂肪含量之间的的相关分析结果  34    2.4.6 大豆7S、11S 亚基成分与腐竹品质之间的的相关分析结果  34    2.4.7 大豆基本理化指标与腐竹品质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  34-35    2.4.8 适合加工腐竹大豆的优选  35-363 腐竹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36-46  3.1 引言  36  3.2 材料与方法  36-37    3.2.1 试验材料  36    3.2.2 仪器设备  36    3.2.3 腐竹的制作及感官评分  36-37    3.2.4 腐竹品质指标的测定  37    3.2.5 数据处理  37  3.3 结果与分析  37-44    3.3.1 腐竹感官评价结果  37    3.3.2 腐竹各项指标仪器测定结果  37-38    3.3.3 腐竹感官评价指标与仪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8-40      3.3.3.1 腐竹样品色差值与感官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8-39      3.3.3.2 腐竹耐煮性能与感官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9      3.3.3.3 腐竹机械特性与感官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9      3.3.3.4 腐竹营养特性与感官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9-40    3.3.4 腐竹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40-41    3.3.5 腐竹感官评定预测模型的建立  41-42    3.3.6 腐竹品质指标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42-44      3.3.6.1 因子分析  42-43      3.3.6.2 聚类分析  43-44  3.4 结论与讨论  44-46    3.4.1 腐竹感官评价结果  44    3.4.2 腐竹各项指标仪器测定结果  44    3.4.3 腐竹感官评价指标与仪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44-45    3.4.4 腐竹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45    3.4.5 腐竹感官评定预测模型的建立  45    3.4.6 腐竹品质指标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45-46附表  46-51参考文献  51-54英文摘要  54-56个人简介  56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6

相似论文

  1.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2. 极化SAR图像超分辨算法的研究,TN957.52
  3. 个性化检索中相似用户群的获取与更新,TP391.3
  4.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5.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7.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S541.9
  8.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9.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10.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的研究,TP393.02
  11.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12. 教育等级性与收入差距相关性研究,G520
  13.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14.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15.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6.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17.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18.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S543.9
  19.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669.5
  20. CUBS男子运动员特质自信心与投篮命中率相关研究,G8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粮食加工工业 > 豆类制食品 > 大豆制食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