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

作 者: 焦爱红
导 师: 周彦
学 校: 广西民族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先见 视域融合 《九辩》英译
分类号: I0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九辩》因其悲秋主题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对后人的悲秋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悲秋并非真的“悲秋”,在楚辞文化衰落、新旧时代交接的历史条件下,《九辩》的悲秋主题表达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一主题在以后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广大士林阶层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九辩》也因其上承《离骚》下启后人的特殊价值而永远彪炳于文学史册。然而,对《九辩》的英译及英译研究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从阐释学角度,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审视《九辩》的三个英译本。由于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的艺术,是一个通过阐释来完成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因而阐释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借用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先见视域融合的理论,从译者的历史背景、理解基础及视域范围三方面分别对霍克斯、许渊冲及卓振英的《九辩》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用理解的历史性分析了三个译本对题目和典故的翻译。从分析中了解到,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而译者总是处于特定的语言系统、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译者的思想、意识等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烙印,从而影响他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次,文章从前理解的角度分析了三个译本对原诗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通过分析得知,任何理解都有它不可缺少的前提,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前理解,即先见;最后,文章运用视域融合的理论分析了三个译本对原诗的形式和风格的重构与再现。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解者和理解客体之间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而引起的视域上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消除的,理解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应将两种视域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对《九辩》三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以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宋玉及其作品的英译研究,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宋玉及其作品,进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6-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7
  1.1 Song Yu and Jiubian  11-13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14
  1.3 Literature Review  14-15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5-17
Chapter 2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ranslation  17-26
  2.1 An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  17-20
    2.1.1 The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  17-18
    2.1.2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18-20
  2.2 Theori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Related with Translation  20-26
    2.2.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21-22
    2.2.2 Pre-understanding  22-24
    2.2.3 Fusion of Horizons  24-26
Chapter 3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Jiu Bian  26-31
  3.1 Hawks’ Version  26-27
  3.2 Xu Yuanchong’s version  27-29
  3.3 Zhuo Zhenying’s Version  29-31
Chapter 4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u Bian und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31-57
  4.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  31-39
    4.1.1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31-34
    4.1.2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34-39
  4.2 Pre-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  39-47
    4.2.1 Translation of Images  39-45
    4.2.2 Translation of Reiterative Locution  45-47
  4.3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Translation  47-57
    4.3.1 Rebuilding of the Form  48-52
    4.3.2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yle  52-57
Chapter 5 Conclusion  57-59
Notes  59-60
Bibliography  60-62

相似论文

  1.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I046
  2.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诗经》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H315.9
  3.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H315.9
  4. 从阐释学看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中的译者主体性,H059
  5. 从视域融合角度分析译者翻译策略实施的倾向性,H315.9
  6. 翻译的本质—阐释与接受,H059
  7. 从伽达默尔阐释学角度比较《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H315.9
  8. 辜鸿铭与理雅各《论语》两英译本比较研究,H315.9
  9. 从阐释学视角比较《离骚》四种英译本的翻译风格,I046
  10. 赫尔德翻译理论的来源及影响,H059
  11. 《长干行》英译本的阐释学研究,H315.9
  12. 重释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H315.9
  13. 阐释学与接受美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H315.9
  14. 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学研究,H059
  15. 《枫桥夜泊》二十英译本的阐释学研究,H315.9
  16. 哲学阐释学角度观照下的《达·芬奇密码》中未定性的翻译,H059
  17. 论王红公诗歌中的佛法空观,I712
  18. 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分析文化误读,H059
  19. “视界融合”角度下《浮生六记》两译本的对比研究,H315.9
  20. “视域融合”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H31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文学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