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作 者: 夏惠君
导 师: 戴玉群
学 校: 江苏科技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视域融合 未定点
分类号: I0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它以其壮阔恢弘的阳刚美、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雅俗共赏的语言和发人深思的哲理性,成就了独特的美学特征,从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和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到目前为止,毛泽东诗词已被国内外的不同学者和翻译家译成多种语言、多个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尤以英译版本为多。本研究选取了1976年外文出版社的译本(俗称官方译本)、湖南师大出版社赵甄陶的译本、江苏教育出版社黄龙的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许渊冲的译本以及北大出版社辜正坤的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文化因素、意象、修辞手法及韵律的传译对毛泽东诗词的以上五个英译版本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以期探索能向国外读者传神表现毛泽东诗词美的有效理论。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视点。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德国,其主要创始人是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的主要历史渊源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和以英伽登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的诞生,使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肯定了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姚斯认为,作家创作时必须预见读者的“期待视野”,预先考虑作品能否吸引读者,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并最终在接受过程中,作品和读者通过对话达到统一,也就是“视域融合”。伊瑟尔则认为文学作品只是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结构,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其意象结构中总是存在着很多“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召唤结构”,促使接受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理想和知识结构也即“期待视野”去填补,这一填补过程也就是“具体化”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本研究以大量毛诗英译的实例,在五个译本间进行了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其中第三章主要从文化因素和意象入手,比较了五个译本对典故、色彩词和数词及宏大意象和动态意象的翻译。第四章从修辞手法和韵律入手,在修辞手法的处理上,着重比较了各译本对比较、夸张、双关和叠词的翻译;在韵律的处理上,比较了各译本对尾韵、内韵和头韵的翻译。接受美学的观点为毛泽东诗词不同英译版本的出现提供了理据:在译本出现前,译者就是原作的读者,对原作中的“未定点”和“空白”有独特的具体化方式。同时,接受美学的观点也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翻译的过程即是一个二度“视域融合”的过程。因为译者不仅仅是读者,也是毛泽东诗词译文的创作者。译者必须以原作为依据,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进入原作的世界,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先在知识去分析、解读原作,挖掘原作的深层含义,直到达到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而翻译的目的最终是要给读者阅读,为了使译文更传神和更好地被接受,译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心理以及译文读者与译作的视域融合问题。每一篇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召唤结构”,毛诗也不例外。针对原诗中的“未定点”(意义空白),译者在进行填补和使文本意义具体化的过程中,也需要给译文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以鼓励读者能动地参与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5-6
Abstract  6-8
摘要  8-12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2-29
  1.1 Studie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12-16
  1.2 Studies of Mao’s poetry: a historical overview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16-26
    1.2.1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of Mao’s poetry  17-19
    1.2.2 Distinctive Esthetic Features of Mao’s Poetry  19-24
    1.2.3 Application of RA to the translation of Mao’s poetry  24-26
  1.3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6-29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  29-43
  2.1 Theoretical roots  29-31
  2.2 Core concepts  31-39
    2.2.1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and fusion of horizons  31-34
    2.2.2 Place of Indeterminacy and its concretization  34-36
    2.2.3 Appealing structure  36-37
    2.2.4 Reader’s role and status in reading  37-39
  2.3 Translation: result of two fusions of horizons  39-43
Chapter Three The Handling of Culture Factors and Images from the View of RA  43-59
  3.1 The handling of cultural factors  43-52
    3.1.1 Allusions  43-47
    3.1.2 Numerals  47-50
    3.1.3 Color words  50-52
  3.2 The handling of images  52-59
    3.2.1 Grand and imposing images  53-55
    3.2.2 Dynamic images  55-59
Chapter Four The Handling of Rhetorical Devices and Rhymes  59-77
  4.1 The handling of rhetorical devices  59-70
    4.1.1 Similes and metaphors  59-63
    4.1.2 Hyperboles  63-66
    4.1.3 Puns  66-67
    4.1.4 Repetitive words  67-70
  4.2 The handling of Rhymes  70-77
    4.2.1 End Rhymes  71-73
    4.2.2 Internal Rhymes  73-74
    4.2.3 Alliteration  74-77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77-80
  5.1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the study  77-78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78-80
Bibliography  80-83
论文摘要  83-86

相似论文

  1. 接受美文学理论在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3
  2.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内化问题研究,G718.5
  3. 接受美学视角下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英译之研究,H315.9
  4.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G633.3
  5.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化翻译研究,I046
  6. 从接受美学视域看《小不点和安东》的翻译,I046
  7. 文天祥《集杜诗》研究,I207.22
  8.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I046
  9. 期待视野理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实证研究,I046
  10.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傅雷翻译思想在《高老头》中的体现,I046
  11.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篇名翻译,I046
  12.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I046
  13. 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主体性对英语习语汉译的影响,H315.9
  14. 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聊斋志异》的三个英译本,I046
  15. 期待视野视角下戏剧翻译研究,H059
  16. 文学翻译中译者对读者接受的考虑,I046
  17.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约瑟芬·铁伊推理小说,I561
  18. 云南德昂族服饰艺术及其传承研究,J523.5
  19.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探讨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H315.9
  20.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诗经》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H31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文学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