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视界融合”角度下《浮生六记》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作 者: 叶海霞
导 师: 杨寅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视界融合 《浮生六记》 文化色彩词 翻译方法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两千多年的翻译研究历史中,译者总是被臵于从属,被动,甚至隐形的地位。因为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创作工作,受到源语文本的限制,被喻为“带着镣铐的舞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源语文本永远是译者的镣铐,将其禁锢于原文的字里行间。而事实上,译文总是带有译者的一些特点,甚至同一原文的译文都会风格迥异,千人千面。这点表明,我们不能否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带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被应用于翻译研究。其主要观点,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对翻译研究有着独到启示。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是一切翻译工作的开始,而哲学阐释学认为,历史决定我们无法摆脱理解的历史性。理解只能是历史性的理解,是特定译者在他/她所处的历史年代的具体的理解。从客观上讲,历史形成的时间空间距离产生的语言差异和非语言差异存在于译者和原文之间;主观上,译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模式。译者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等进入原文世界的。这种情况下,译者的“偏见”和“误解”都是合理存在的,消除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障碍便是理解的形成。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这一历史性,而是正确地评论和适应这一历史性,这一过程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视界”:一是文本的视界;另一个是译者的视界。这里的视界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处境,是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等等形成的有限性和规定性。涉及译者个人特征的种种因素,构成了译者独特的“视界”。翻译的过程就是译本“视界”和译者“视界”的融合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调动自己的视域范围,带着历史文化境遇和时代氛围形成的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相遇而融合,两者的融合才能形成译文的新的文本意义。这种融合是接受,冲突,对话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经历这样的作用后达到一个既不同于译者也不同于原文本的新的“视界”,“视界融合”因此也就是个无限开放的暂时的,相对的过程。因此,译文的文本意义不可避免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从这个角度讲,译文具有历史有效性,存在于“效果历史”中。这就是译文的独特性所在。原文是唯一的,译文却是动态的,相对的,不存在“终极译本”的神话。翻译因此更接近哲学阐释学的理解和解释,是译者通过原文这个中介与原作者主动对话,最终得到的“视界融合”的产物。它不可能单纯地重复过去,而是译者独特“视界”和现实意义的参与。翻译研究因此寻回译者的创造性,“带着镣铐的舞者”一样能跳出独特风格的舞蹈。在“视界融合”原则的启示下,本论文首先对比《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中对文化色彩词,比如,人名及其称谓和地名,成语,典故,涉及神话及宗教的词语等的不同翻译,其次对比了两译本中典型的翻译方法,分析说明了不同译文体现译者的不同“视界”,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翻译原则以及对原文理解的历史性形成译者不同的“视界”,导致不同译文的形成。作为理解过程的“视界融合”包含一个对话和文化过滤的过程,译本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视界融合”的产物,译本的意义也因此存在于“效果历史”中。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涉及的研究问题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哲学阐释学的发展史,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将哲学阐释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种种成果.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介绍了哲学阐释学的有关原理,“视界融合”原则,并且给出了相关术语的定义。第四部分是对比研究部分,首先介绍了《浮生六记》,其作者沈复,以及现有的英译本。其次讨论了译者的不同的“视界”,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历史性,以及分析了作为理解过程的“视界融合”包含一个对话和文化过滤的过程。最后详细对比分析了两个典型译文中文化色彩词的不同翻译以及两个译者采用的主要的翻译方法,从“视界融合”的角度讨论了作者独特的“视界”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说明翻译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五部分是总结,对本研究做了一个小结,并且客观地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全文目录


Abstract  6-8
摘要  8-11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14
  1.1. Study background  11-12
  1.2. Study Purpose and Signif icance  12-13
  1.3. Study Questions  13
  1.4. Study Methodology  13
  1.5. Study Structure  13-14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14-20
  2.1.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14-16
  2.2. Translat ion study enlightened from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16-20
    2.2.1. Studies Abroad  16-17
    2.2.2. Studies at Home  17-20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20-23
  3.1. Main Concept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20
  3.2. Principle of “fus ion of hor izons”  20-21
  3.3. Definit ions of some bas ic terms  21-23
    3.3.1. Historicality  21
    3.3.2. Prejudice  21-22
    3.3.3. Horizon  22
    3.3.4. Fusion of horizons  22
    3.3.5. Effective history  22-23
Chapter Ⅳ A Comparative Stu 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23-55
  4.1. “Fusion of Hor izons” as an Understanding Process  23-36
    4.1.1. Shen Fu?s Fu Sheng Liu Ji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23-25
    4.1.2. “Hor izons” of Two Translators  25-30
      4.1.2.1. Cultural Background  25-26
      4.1.2.2. Translat ing Intention  26-28
      4.1.2.3. Translat ing Princ iples  28-30
    4.1.3. Historica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ST  30-32
    4.1.4 The “Conversat ion” and Cultural F iltering  32-34
    4.1.5 Fusion of Horizons and Effect ive History  34-36
  4.2. Comparat ive Study on two English Vers ions of Fu Sheng Liu Ji  36-47
    4.2.1. On the Culture- loaded Words and Phrases  36-47
      4.2.1.1. Personal Name and Appellat ion, Names of Places  37-42
      4.2.1.2. Idioms  42-44
      4.2.1.3. Allusion  44-45
      4.2.1.4. Mythological and Religious Expressions  45-47
  4.2.2. Comparat 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 ion Methods  47-55
    4.2.2.1. Transliterat ion  47-48
    4.2.2.2. Literal Translat ion and Free Translat ion  48-50
    4.2.2.3. Literal Translat ion with Notes, Transliterat ion with Notes and Annotat ions  50-51
    4.2.2.4. Adding and Omiss ion  51-55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5-58
  5.1. Summary of the Study  55-56
  5.2. Limitat ion of the Study  56-58
Notes:  58-59
References  59-63
Acknowledgements  63

相似论文

  1. 《大唐西域记》藏译方法研究,H214
  2.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H315.9
  3. 基于翻译转换理论的影视翻译方法考察,H059
  4. 期待视野理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实证研究,I046
  5.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移植,I046
  6. 浅析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H315.9
  7.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I046
  8.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医术语的英译,H315.9
  9. 航空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H35
  10. 赖斯与纽马克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之对比研究,H059
  11. 论清末的法律翻译,H059
  12.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诗经》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H315.9
  13.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H315.9
  14. 目的、功能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H315.9
  15. 目的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H315.9
  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Fu Sheng Liu 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Theory,H315.9
  17. On the Limitations of Translatability,H315.9
  18. 论汉藏修辞翻译方法,H214
  19. 翻译目的的实现,I046
  20. 文化视角下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结合,H059
  21.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