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

作 者: 胡萍
导 师: 杜文东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医史文献
关键词: 教师 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情绪枯竭 去人格化 个人成就感
分类号: R-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8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高发人群。近年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但他们的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且尚未见对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以及不同人口学变量对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运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问卷和Maslach的MBI(Maslach BurnoutInventory)量表对南京中医药大学22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6.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整体上未达到职业倦怠水平,但部分教师已达到职业倦怠水平;在根据不同人口学变量分组的各组教师中,有些组的教师得分均数与相应的其他组教师有显著差异,比其他组教师更加接近职业倦怠的状态,其潜在问题更加突出。2.该校男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博士学历的教师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3.41-50岁的教师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已婚教师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有子女教师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无子女教师,子女上初中及上高中的教师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除子女上大学之外的其他子女状况的教师,初级职称的教师的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工作年限在6-15年和16-25年的教师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工作年限在5年及5年以下的教师。4.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师的情绪枯竭维度得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41-50岁这个年龄段为分界点。5.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大,教师的情绪枯竭维度得分先是略有下降,在子女上小学时达到最低点;在子女上初中时又显著上升,达到最高点;在子女上大学之后,又显著下降。6.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情绪枯竭维度的得分呈先升后降趋势,以16年-25年的工作年限为分界点。7.除上述结果之外,上述不同特点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工作性质和教授课程不同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及教师本人重视并采取相关对策。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1
第一章 前言  11-21
  1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  11-12
  2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12-19
    2.1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分析  12-16
    2.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  16-19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19
  4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2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24
  1 研究对象  21-22
  2 研究工具  22-23
  3 研究目的  23
  4 研究假设  23
  5 研究步骤  23-24
第三章 研究结果  24-37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  24
  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4-25
  3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5-26
  4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6-27
  5 子女状况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7-31
  6 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1
  7 教授课程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1-32
  8 学历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2-33
  9 职称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3-34
  10 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4-37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37-41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37
  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7
  3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7-38
  4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8
  5 子女状况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8-39
  6 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7 教授课程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8 学历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9 职称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10 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41
第五章 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41-43
  1 全家人共同努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41
  2 更多地关注较低学历教师的发展  41
  3 关注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41-43
第六章 结语  43-44
  1 本研究结论  43
  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43-44
参考文献  44-47
附录  47-50
学术成果  50-51
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话语特征的个案分析,H319
  2.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中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B841
  5.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6. 参与式培训对中学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影响,G636
  7.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8. 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机智研究,G633.6
  9. 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G715
  10.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学英语新教师视域下的师徒制,G633.41
  11.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12.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3. 论语文教师教学表达力,G633.3
  14. 广东省高级技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G715.1
  15. 三位初中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G633.41
  16. 中职幼师口语课教师示范的“表演”问题研究,G633.41
  17. 教师集体建设策略探析,G451.1
  18. 中学教师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G443
  19. 华校校长领导风格、职业倦怠、文化焦虑现状以及关系的研究,G471.2
  20.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G615
  21. 中小学教师课堂印象管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应用,G63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