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史记》中悲剧士人的形象意义

作 者: 郭宁
导 师: 董运庭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史记 悲剧士人形象 意义 司马迁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史记》规模宏巨,体大思精,它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人物众多,可以说作者是将自己的整个思想观念都融入到这些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的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当中,因此,只有对《史记》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地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史记》。本文选择悲剧士人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在于,士人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贯穿着《史记》记载的历史,另一方面,悲剧人物在《史记》记载的人物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反映了作者司马迁因自身的悲惨遭遇所形成的悲剧意识。因此,将悲剧士人作为研究对象,是将司马迁的悲剧意识与人物的塑造相结合,将人物塑造与《史记》所反映的历史社会相结合,是对作者、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三位一体”的研究,这种研究才显得更富有深刻的意义。在这种研究策略的指导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概述了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目的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在对悲剧与士人的概念阐述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悲剧士人,并简述了《史记》中悲剧士人的存在状况。第三部分是《史记》中悲剧士人形象分析。本文将悲剧士人群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悲剧武士,选取了李牧、李广、周勃、韩信为主要分析对象;第二类为悲剧文士的形象分析,其中又分为以孔子、屈原、贾谊为代表的悲剧文学之士形象,以商鞅、孙膑、袁盎等谋士为代表的悲剧谋士形象;第三类为悲剧侠士,主要以游侠郭解与刺客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为分析对象;其他类是对人数较少的隐士、方术之士的简要分析。通过第二部分的形象解析,以期领略司马迁笔下悲剧士人的形象的悲剧命运及其精神面貌。第四部分是悲剧士人形象的意义。这些悲剧士人形象的重要价值,第一在于对司马迁自我精神的再现。他将个人悲惨经历与士人悲剧形象的融合,大量的对原有士人形象的再创作,形成他笔下悲剧士人的独特特征,并对通过对他们价值的独特判断向读者展现其自身的价值观;第二,这些悲剧士人形象的塑造,对《史记》文本价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史记》能够全面、真实且深刻的揭露社会现实,并且再现了士人历史的发展演变,对我国士人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对文章的概括总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0
1 绪论  10-14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2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3
  1.3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13-14
2 《史记》中的悲剧士人  14-20
  2.1 概念说明  14-16
    2.1.1 悲剧  14-15
    2.1.2 士人  15-16
    2.1.3 悲剧士人  16
  2.2 《史记》中的悲剧士人  16-20
    2.2.1 《史记》中的士人群体  16-17
    2.2.2《史记》对悲剧士人的着力刻画  17-20
3 悲剧士人形象分析  20-39
  3.1 悲剧武士的形象  20-26
    3.1.1 一代名将遭谗致死  20-22
    3.1.2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2-24
    3.1.3 功高震主、权大遭忌  24-26
  3.2 悲剧文士的形象  26-33
    3.2.1 悲剧文学之士的形象  26-29
    3.2.2 悲剧谋士的形象  29-33
  3.3 悲剧侠士的形象  33-37
    3.3.1 《游侠列传》之郭解  34-35
    3.3.2 《刺客列传》之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35-37
  3.4 其他  37-39
4 悲剧士人形象的意义  39-46
  4.1 司马迁自我精神的再现  39-43
    4.1.1 个人悲惨经历与士人悲剧形象的融合  39-41
    4.1.2 对士人形象的再创作  41-42
    4.1.3 对悲剧士人价值的独特判断  42-43
  4.2 再现历史全貌及发展过程  43-46
    4.2.1 全方位的反映社会现实  43-44
    4.2.2 再现士人历史发展的过程  44-46
5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49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2.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新探,B521
  3.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4.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5. 自主课堂构建,G424.21
  6. 河南省燃化集团并购仰韶华源燃气公司案例研究,F271
  7.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8. 大细胞性贫血相关疾病的初步临床探讨,R556.2
  9. p53、PCNA和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R735.2
  10.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11. 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B812
  12.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13.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14. 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意义研究,G80-05
  15. 语境论真理观探究,N02
  16. 论我国报纸新闻时评的发展,G212
  17.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B089.1
  18. 《<史记>选读》教学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G633.3
  19. 初中语文教学“听话”研究,G633.3
  20. 论日语词汇的消极表达,H36
  21. 关联—顺应模式下英汉词语文化联想意义的翻译研究,H31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