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及其吸附硫酸根离子的特性研究

作 者: 张理源
导 师: 柴立元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聚间苯二胺吸附 硫酸根离子 氧化程度 机理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硫酸根废水主要来源于冶炼和化工等行业,排放量大,浓度高,不仅危害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工业生产。目前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的治理技术。本文以间苯二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得到一类具有共轭结构的新型聚间苯二胺吸附材料,系统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合成产物对水体中硫酸根吸附性能,并通过FTIR, XPS等表征手段及分子最小化能量计算,对吸附及解吸机理进行了探索。同时结合聚合机制分析,提出氧化聚合酸碱调控法(OPab法),对聚合工艺进行了改进。主要成果如下:(1)聚间苯二胺研制结果表明,聚间苯二胺的产率、氧化程度和水溶性受氧化剂的种类、氧化剂与单体物质的量比及聚合体系初始pH影响很大。其中,过硫酸铵作氧化剂可制备高产率和低水溶性的聚间苯二胺;减小氧化剂与单体物质的量比会降低产物产率及其氧化程度;而提高聚合体系初始pH会提高产物产率但会降低其氧化程度。(2)系统研究了聚间苯二胺的硫酸根吸附性能,聚间苯二胺可脱除溶液中近99.8%的硫酸根离子,而其吸附量达107.9 mg·g-1。聚间苯二胺吸附硫酸根能力随其氧化程度的下降而升高。溶液初始pH值越低硫酸根吸附效果越好。在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利用实验中,聚间苯二胺性能无衰减趋势,其累积的硫酸根吸附量高达487.95mg·g-1。(3)硫酸根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当溶液初始pH>3,吸附作用主要为物理吸附。而当pH<3时,聚间苯二胺主要依靠亚胺基团的质子化作用(或掺杂)吸附硫酸根离子;其中,醌式亚胺被质子化后部分转变为质子化态的苯式仲胺参与吸附。解吸时加入碱性溶液可中和参与掺杂的质子酸,实现高效地再生聚间苯二胺。(4)基于聚合反应中单体和氧化剂的反应活性对pH的响应,提出了聚间苯二胺合成新方法:氧化聚合酸碱调控法(OPab法)。OPab法通过同步加入一定浓度的氧化剂和NaOH溶液制备高产率及低氧化程度的聚间苯二胺。NaOH溶液用于调控聚合反应pH进而控制单体和氧化剂活性。其中,加2 mol.L-1 NaOH溶液制备的聚间苯二胺(命名为PmPD(NaOH2))产率高且吸附性能提升幅度大。PmPD(NaOH2)的硫酸根吸附量高达125 mg·g-1,而银离子吸附量可达1886 mg·g-1。(5)基于分子能量最小化计算及分子稳定性,探讨了氧化程度与吸附性能的关系。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0
  1.1 引言  11
  1.2 硫酸盐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1-12
    1.2.1 硫酸盐废水的来源  11
    1.2.2 硫酸盐废水的危害  11-12
  1.3 硫酸盐废水治理的技术研究现状  12-17
    1.3.1 物理法  12-13
    1.3.2 化学沉淀法  13
    1.3.3 生物法  13-14
    1.3.4 物理化学法  14-17
  1.4 芳香胺聚合物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7-19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思路  19-20
第二章 聚芳香胺吸附剂的筛选  20-31
  2.1 聚芳香胺合成原理  20-21
  2.2 实验方法  21-24
    2.2.1 试剂  21
    2.2.2 仪器  21-22
    2.2.3 聚苯胺的合成过程  22
    2.2.4 聚对苯二胺的合成过程  22
    2.2.5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过程  22
    2.2.6 聚邻苯二胺的合成过程  22-23
    2.2.7 聚联苯胺的合成过程  23
    2.2.8 硫酸根离子检测方法  23
    2.2.9 吸附方法  23-24
    2.2.10 分析检测方法  24
  2.3 聚芳香胺的收率与溶解性定性分析  24-25
  2.4 产物结构表征  25-28
  2.5 产物对硫酸根离子的吸附性能  28-29
  2.6 聚芳香胺应用潜力分析  29
  2.7 小结  29-31
第三章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及聚合机理初探  31-41
  3.1 引言  31
  3.2 实验部分  31-33
    3.2.1 试剂  31
    3.2.2 仪器  31-32
    3.2.3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过程  32
    3.2.4 分析检测方法  32-33
  3.3 反应条件对聚间苯二胺合成的影响研究  33-35
    3.3.1 氧化剂种类  33-34
    3.3.2 氧化剂与单体物质的量比  34
    3.3.3 聚合体系初始pH  34-35
  3.4 聚间苯二胺的结构表征  35-38
  3.5 氧化程度对硫酸根离子吸附的影响  38-39
  3.6 聚合机理的探讨  39-40
  3.7 小结  40-41
第四章 聚间苯二胺对硫酸根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41-54
  4.1 引言  41
  4.2 实验方法  41-42
    4.2.1 试剂与仪器  41-42
    4.2.2 吸附方法  42
    4.2.3 解吸方法  42
    4.2.4 硫酸根离子分析方法  42
    4.2.5 分析检测方法  42
  4.3 吸附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2-46
    4.3.1 初始pH值对硫酸根离子吸附的影响  42-43
    4.3.2 投加量对硫酸根离子吸附的影响  43-44
    4.3.3 反应时间对硫酸根离子吸附的影响  44-45
    4.3.4 初始浓度对硫酸根离子吸附的影响  45-46
  4.4 吸附-解吸循环利用研究  46-47
  4.5 吸附-解吸机理探讨  47-51
  4.6 氧化程度与吸附性能关系的讨论  51-52
  4.7 小结  52-54
第五章 聚间苯二胺的化学氧化聚合酸碱调控法(OP_(ab)法)合成研究  54-69
  5.1 引言  54
  5.2 化学氧化聚合法的新思路  54-55
  5.3 实验方法  55-57
    5.3.1 试剂与仪器  55-56
    5.3.2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过程  56
    5.3.3 分析检测方法  56-57
    5.3.4 溶解性测试  57
  5.4 结果与讨论  57-62
    5.4.1 聚间苯二胺合成过程的电化学分析  57-58
    5.4.2 聚间苯二胺氧化度分析  58-60
    5.4.3 聚间苯二胺收率分析  60-61
    5.4.4 降低量比法与OP_(ab)法对比分析  61-62
  5.5 聚间苯二胺分子排列状态  62-63
  5.6 聚间苯二胺比表面积  63-64
  5.7 聚间苯二胺热稳定性  64-66
  5.8 聚间苯二胺溶解性  66-68
  5.9 小结  68-69
第六章 酸碱调控法(OP_(ab)法)合成聚间苯二胺的吸附性能研究  69-76
  6.1 引言  69
  6.2 实验方法  69-71
    6.2.1 试剂与仪器  69-70
    2.2.2 仪器  70
    6.2.2 标准溶液配制  70
    6.2.3 硫酸根离子分析方法  70
    6.2.4 银离子分析方法  70
    6.2.5 吸附方法  70-71
  6.3 聚间苯二胺对硫酸根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71-73
    6.3.1 聚间苯二胺氧化程度  71-72
    6.3.2 初始浓度  72-73
  6.4 聚间苯二胺对银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73-75
    6.4.1 初始pH值对银离子离子吸附的影响  73
    6.4.2 聚间苯二胺氧化程度对银离子吸附的影响  73-74
    6.4.3 初始浓度对银离子吸附的影响  74-75
  6.5 小结  75-76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6-78
  7.1 结论  76
  7.2 建议  76-78
参考文献  78-86
附录  86-89
致谢  89-9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90-91

相似论文

  1. 真空玻璃的阳极键合密封技术研究,TQ171.1
  2. (ZrB2-ZrO2)/BN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压烧结及其力学性能,TB332
  3.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4. 不同基质及植物组合的表面流湿地水质净化试验研究,X703
  5. 无磷保水剂在凡纳滨对虾虾仁冻藏加工中的应用及保水机理研究,TS254.4
  6.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7. 竹材中非纤维素物质去除的环保工艺与方法探讨,TS652
  8. 凝胶—发泡法制备多孔氧化铝隔热材料的研究,TQ174.1
  9. 电厂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硫酸根溶出特性研究,TQ425.23
  10. 不同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R318.08
  11. 纸袋纸打浆工艺及机理研究,TS752
  12. 高分子粒料研磨装置关键技术的研究,TQ315
  13. Fengycin对Rhizopus stolonifer作用机理研究,TS201.3
  14. 预氧化强化生物活性炭滤池除氮效能及机理研究,X703
  15.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S435.112.3
  16.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苗期抗蚜虫性鉴定与抗蚜机理研究,S436.8
  17. 氮肥运筹对转基因棉Bt蛋白表达与降解的调控作用,S562
  18. Bacillus subtilis fmbJ抗菌脂肽对Rhizopus stolonifer作用机理研究,TS255.1
  19. 两个葡萄雄性不育单株的花粉形态学、细胞学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S663.1
  20. 拮抗酵母菌抑菌机理及对草莓采后冷藏品质影响的研究,S668.4
  21. 模拟酸雨和铅污染对草坪草生长以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X517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