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
作 者: 甯佐苹
导 师: 高聪芬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药学
关键词: 褐飞虱 噻嗪酮 抗药性 抗性风险 生化机理 交互抗性
分类号: S435.1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常年在我国西南、南方、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为害。目前,化学防治是控制褐飞虱的主要措施。随着氟虫腈在褐飞虱防治中的禁用和吡虫啉暂停使用,噻嗪酮再次成为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杀虫剂。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交互抗性及其生化机理研究,同时监测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明确生产中对褐飞虱敏感的杀虫剂。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用药防治褐飞虱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褐飞虱的抗药性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在进行褐飞虱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进行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抗性生化机理及抗噻嗪酮褐飞虱品系的交互抗性研究,旨在为褐飞虱的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1水稻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检)测明确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可为制定褐飞虱的科学用药对策提供依据。于2009年-2010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褐飞虱对不同的杀虫剂抗性存在着差异。在2009年和2010年间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分别达到低-中等水平抗性(RR=9.0-14.0倍)和低-高水平抗性(RR=6.0-48.9倍);对吡虫啉仍处于高-极高水平抗性(RR=152.8-710.7倍);对于噻虫嗪、毒死蜱及丁烯氟虫腈的抗性水平分别为4.1-24.7倍、1.3-7.3倍和2.4-22.4倍;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仍处于敏感水平(RR=0.9-4.6倍),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低水平抗性(RR=1.1-6.1倍)。2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以2007年采集的海盐褐飞虱种群进行连续室内抗性筛选,来评估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在连续筛选了10代后,抗性倍数由原始的初筛品系11.7倍上升到2788.1倍(LC50值由0.82mg/L上升至195.17mg/L),抗性倍数上升了238.3倍。F1-F10代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6404,表明中抗褐飞虱对噻嗪酮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这意味着褐飞虱对噻嗪酮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后,如继续用噻嗪酮防治,其抗性水平会进一步上升。3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生化机理研究本研究分别对抗性、原始和敏感褐飞虱品系进行酶抑制增效试验和离体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与原始和敏感种群相比,TPP在抗性品系中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为2.4),但在敏感和原始品系增效不明显;PBO在三个品系中均有增效作用,DEM在三个品系中增效均不明显。酶活试验测定表明:抗性品系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O-脱甲基作用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分别是原始品系的4.2倍、1.6倍和0.7倍。说明在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变化中可能与羧酸酯酶有关,而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关系不大。4噻嗪酮的交互抗性研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抗噻嗪酮的褐飞虱品系的交互抗性谱。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产生抗性后,对毒死蜱、吡虫啉、丁烯氟虫腈和乙虫腈均无交互抗性,可能与噻虫嗪有低程度的负交互抗性。鉴于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中到高等水平抗性的局势,可以考虑毒死蜱、噻虫嗪、丁烯氟虫腈(尚未在水稻上登记)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发展。
|
全文目录
摘要 6-8ABSTRACT 8-10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24 1 褐飞虱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为害 10-11 2 影响褐飞虱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11-13 2.1 虫源基数增大 11-12 2.2 适宜的气侯条件 12 2.3 适宜的生境条件 12 2.4 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产生抗性 12 2.5 其它因素 12-13 3 褐飞虱的抗药性研究 13-18 3.1 抗药性概况 13-16 3.2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 16-18 4 抗药性综合治理 18 5 噻嗪酮的特性及研究概况 18-21 5.1 噻嗪酮 18-19 5.2 噻嗪酮的研究现状 19-21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21-24第二章 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检)测 24-40 1 材料与方法 24-27 1.1 供试昆虫 24-25 1.2 供试药剂 25-26 1.3 测定方法—稻茎浸渍法 26 1.4 数据处理计算 26 1.5 敏感基线 26-27 2 结果与分析 27-36 2.1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监测 27-29 2.2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 29-30 2.3 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监测 30-32 2.4 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 32-33 2.5 褐飞虱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监测 33-34 2.6 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监测 34-35 2.7 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性检测 35-36 3 讨论 36-40第三章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 40-48 1 材料与方法 40-41 1.1 供试昆虫 40 1.2 供试药剂 40 1.3 生物测定方法 40-41 1.4 抗性筛选方法 41 1.5 抗性风险评估方法 41 1.6 数据分析方法 41 2 结果与分析 41-46 2.1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筛选 42-44 2.2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 44-46 2.3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发展预测 46 3 讨论 46-48第四章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生化机理研究 48-56 1 材料与方法 48-51 1.1 供试昆虫 48-49 1.2 供试药剂 49 1.3 所用设备 49 1.4 试验方法 49-50 1.5 数据处理 50-51 2 结果与分析 51-53 2.1 酶抑制剂的活体增效结果 51-53 2.2 抗性品系、原始品系及敏感品系的解毒酶活性测定 53 3 讨论 53-56第五章 抗噻嗪酮褐飞虱的交互抗性研究 56-60 1 材料与方法 56-57 1.1 供试昆虫 56-57 1.2 供试药剂 57 1.3 交互抗性测定 57 1.4 数据处理计算 57 2 结果与分析 57-59 2.1 抗噻嗪酮褐飞虱品系的交互抗性测定 57-59 3 讨论 59-60全文总结 60-62参考文献 62-70致谢 70-72附录 72
|
相似论文
-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 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与交互抗性多抗性及其抗性治理的研究,S451.2
- 褐飞虱海藻糖酶特征分析及外源化合物的抑制作用,S433.3
-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 小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ald)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S451.221
- 马铃薯甲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硫丹的抗性及其机理,S435.32
-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 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S435.112
- 防治西花蓟马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其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 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S435.111
-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 新疆烟粉虱生物型及B型烟粉虱对吡丙醚抗药性风险评估,S433
- 小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ald)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S451.221
- 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登革热媒介伊蚊和丹东三带喙库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R184
-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S433
- TAU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R737.9
- 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现状及动态演变研究,R521
- 川芎嗪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R285
- 湖南省不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S435.112.1
- 寒地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生理生化机理研究,S511.2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稻病虫害 > 虫害 > 稻虱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