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屏山名珠”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

作 者: 邓小丽
导 师: 杜晓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园艺学
关键词: 屏山名珠 加工工艺 品质 冲泡 香气
分类号: TS2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珍珠形炒青名茶属于圆炒青茶类中的名茶,其工艺复杂,加工技术难度大,研究工艺技术,研发机械化生产方式,对开发新产品和优化其品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屏山炒青”名茶开发为研究目标,充分运用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和茶叶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借鉴传统珍珠形名茶工艺技术,研发珍珠形炒青名茶,即“屏山名珠”,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包揉造粒”工艺技术,探索用手工制作珍珠形炒青绿茶,为研发机制工艺提供试验基础。手工工艺流程的确定试验结果表明,手工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包揉16次→干燥。手工“造型”关键工艺主要在于包揉次数的不同。结果表明包揉对颗粒造形有促进作用,包揉13次以下,茶叶来不及成形即影响颗粒的圆紧度与成圆率。包揉16次,制得茶的颗粒率为72.45±1.87%,较其它不包揉或包揉13次以下的显著高,但是包揉19次以上,则茶叶容易被闷黄,且颗粒率变化不明显(颗粒率73.7±1.02%)。手工工艺参数的确定试验中,经过反复试验,得到珍珠形炒青名茶制作的基本工艺条件为:鲜叶摊放到含水量降至72%左右、失重率10-12%。杀青程度掌握杀青叶含水量63%左右,鲜叶失重约34%,散发清香,杀青透匀。初揉轻度短时,以茶叶初步成条,茶汁刚揉出为宜。干燥时叶温保持在60℃左右,时间6h左右。以此为基础,进行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失水温度的确定:采用相同的原料不同的失水温度(烘箱设置60℃,65℃,70℃),结果表明,在65℃失水条件下,最后形成颗粒较多、墨绿显毫、栗香的干茶。干燥温度的确定:以不同温度(烘箱设置70℃、80℃、90℃)进行干燥。结果表明,在70℃干燥温度下,香气不足。在80℃干燥温度下,干茶色泽绿润,香气栗香,综合表现优良。在90℃干燥温度下,色泽偏黄。(2)研发珍珠形炒青名茶机制工艺流程,并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机制工艺流程的确定试验是通过三种做形方式对比试验,即采取曲毫机炒圆做形、包揉机包揉做形、曲毫机的炒圆+包揉机包揉做形试验。结果表明,珍珠形炒青名茶采用:鲜叶→摊→杀青→微波→揉捻→速包→包揉→双锅曲毫炒干机整形→干燥→提香的机制工艺流程较优,不仅颗粒紧结,而且缩短了做形时间,整个做形时间约40分钟。从颗粒类型及颗粒率分析结果表明,包揉形成的大颗粒率较双锅曲毫机整形及结合两者整形的高。结合两者整形,能够促进大颗粒紧结,总颗粒率的增加。机制工艺参数的确定试验中,经过反复试验,得到珍珠形炒青名茶制作的基本工艺参数,即为鲜叶约17.5kg,摊放至含水量72%左右、减重率10-12%;采用6CST-60型滚筒杀青,滚筒筒温240-280℃,出叶温度60℃左右;采用DXWS-15型茶叶微波杀青烘干机微波脱水,设定温度100℃,400r/min;揉捻采用6CR-45型茶叶揉捻机,揉捻以转速40r/min,短时(15min)、轻揉(不加压)、基本成条(成条率80%以上)为宜。以此为基础,进行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机制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试验包括做形前茶叶含水量的确定、整形第一阶段温度的确定和整形第二阶段温度的确定。结果表明,做形前茶叶在制坯含水量约40%,整形第一阶段温度设置为120℃,整形第二阶段温度设置为100℃,形成珍珠形炒青名茶的外形颗粒紧结,色泽翠绿,香气清香带栗香,综合表现较优。(3)完成了对上述确定的工艺相关原料适制性研究工作。分别为茶树品种(福鼎大白种、福选9号种、乌牛早种及四川群体种)、鲜叶采摘标准(芽、1芽1叶、1芽2叶及1芽3叶)和季节(春、夏、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福鼎大白与福选9号品种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外形毫较多,但色泽不及乌牛早翠绿;四川群体种品种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毫较少,而乌牛早品种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干茶色泽较翠绿。以芽为原料制得茶的外形颗粒较1芽1叶、1芽2叶及1芽3叶制得的小,1芽1、2叶制得干茶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较翠绿均匀,1芽3叶制得的颗粒较大。从季节品质看,春季>秋季>夏季。(4)将相同原料制得的珍珠形名茶与条形绿茶进行了对比冲泡试验,认为珍珠形名茶的冲泡特征香味更浓醇、耐冲泡。结果表明,与条形炒青绿茶相比,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条形炒青绿茶和珍珠形炒青绿茶水浸出物、咖啡碱的浸出浓度和浸出率均呈直线下降,而珍珠形炒青绿茶的减少速度较慢。条形炒青绿茶茶汤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的浓度和浸出率呈显著减少,而珍珠形炒青绿茶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减少较慢。说明在相同冲泡条件下,珍珠形炒青绿茶的主要呈味物质逐渐缓慢浸出,各泡之间浓度差异较条形炒青绿茶小,耐泡且冲泡的感官品质较好。(5)比较珍珠形名茶与条形绿茶的香气组分特征,研究认为珍珠形名茶的香气特征较明显。香气组成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条形和珍珠形炒青绿茶分别鉴定出73和71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醛酮类、烷烃类、芳香族化合物、烯烃类以及酸和含氮化合物。两者所含香气种类相当,但香气类型不同,珍珠形绿茶香气的主要特点是其中的醇类高30%左右,酯类高18%左右,表现为花香较突出。条形绿茶的吡嗪、吡咯类含量较珍珠形绿茶高50%左右,表现为栗香较珍珠形炒青明显。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引言  12-19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14
    1.1.1 珍珠形炒青名茶产品开发的意义  13
    1.1.2 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工艺研究的意义  13-14
    1.1.3 珍珠形炒青名茶品质研究的意义  14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4-18
    1.2.1 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4-16
      1.2.1.1 珍珠形炒青名茶传统工艺研究现状与进展  14-15
      1.2.1.2 珍珠形炒青名茶新工艺研究现状与进展  15-16
    1.2.2 珍珠形炒青名茶品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6-18
      1.2.2.1 珍珠形炒青名茶感官品质状况  16
      1.2.2.2 珍珠形炒青名茶冲泡品质状况  16-17
      1.2.2.3 珍珠形炒青名茶主要成分含量与品质  17
      1.2.2.4 珍珠形炒青名茶香气组成成分状况  17-18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9
    1.3.1 研究目的  18
    1.3.2 研究内容  18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8-19
2 材料与方法  19-25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9-21
    2.1.1 试验材料  19-20
    2.1.2 主要试剂  20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0-21
  2.2 试验方法  21-23
    2.2.1 珍珠形炒青名茶工艺试验  21-23
      2.2.1.1 珍珠形炒青名茶手工工艺试验  21-22
      2.2.1.2 珍珠形炒青名茶机制工艺试验  22-23
      2.2.1.3 珍珠形炒青名茶优化工艺试验  23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24
    2.3.1 测定指标  23
    2.3.2 测定方法  23-24
      2.3.2.1 固样方法  23-24
      2.3.2.2 主要品质成分测定方法  24
      2.3.2.3 香气组分测定方法  24
  2.4 珍珠形炒青名茶感官审评方法  24
  2.5 珍珠形炒青名茶冲泡试验方法  24-25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25
3 结果与分析  25-72
  3.1 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工艺流程的确定  25-29
    3.1.1 珍珠形炒青名茶手工工艺流程的确定  25-26
    3.1.2 珍珠形炒青名茶机制工艺流程的确定  26-29
  3.2 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工艺参数的确定  29-33
    3.2.1 珍珠形炒青名茶手工工艺参数的确定  29-30
    3.2.2 珍珠形炒青名茶机制工艺参数的确定  30-33
  3.3 珍珠形炒青名茶机制优化工艺结果  33-35
    3.3.1 不同茶树品种对珍珠形炒青名茶品质的影响  33-34
    3.3.2 不同鲜叶采摘标准对珍珠形炒青名茶品质的影响  34
    3.3.3 不同季节原料对珍珠形炒青名茶品质的影响  34-35
  3.4 珍珠形炒青名茶感官品质分析  35-56
    3.4.1 珍珠形炒青名茶的颗粒率分析  35-41
      3.4.1.1 手工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颗粒率分析  35-37
      3.4.1.2 机制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颗粒率分析  37-39
      3.4.1.3 优化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颗粒率分析  39-41
    3.4.2 珍珠形炒青名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41-47
      3.4.2.1 手工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41-43
      3.4.2.2 机制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43-45
      3.4.2.3 优化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45-47
    3.4.3 珍珠形炒青名茶的冲泡结果分析  47-56
      3.4.3.1 珍珠形炒青名茶水浸出物浸出率与浸出浓度的分析  51-52
      3.4.3.2 珍珠形炒青名茶多酚类物质浸出率与浸出浓度的分析  52-53
      3.4.3.3 珍珠形炒青名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浸出率与浸出浓度的分析  53-54
      3.4.3.4 珍珠形炒青名茶可溶性糖浸出率与浸出浓度的分析  54-55
      3.4.3.5 珍珠形炒青名茶咖啡碱浸出率与浸出浓度的分析  55-56
  3.5 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56-68
    3.5.1 手工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56-58
      3.5.1.1 不同手工工艺流程对珍珠形炒青名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56-57
      3.5.1.2 不同手工工艺参数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57-58
    3.5.2 机制工艺试验制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58-61
      3.5.2.1 不同机制工艺流程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58-59
      3.5.2.2 不同机制工艺参数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59-61
    3.5.3 优化工艺试验得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61-64
      3.5.3.1 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内品质成分分析  61-62
      3.5.3.2 不同鲜叶采摘标准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62-63
      3.5.3.3 不同季节原料制作珍珠形炒青名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63-64
    3.5.4 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64-68
  3.6 珍珠形炒青名茶的香气组成成分分析  68-72
4 讨论  72-76
  4.1 珍珠形炒青名茶感官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72-75
    4.1.1 珍珠形炒青名茶颗粒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72-74
    4.1.2 珍珠形炒青名茶感官审评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74-75
  4.2 珍珠形炒青名茶内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75-76
5 结论  76-78
参考文献  78-81
致谢  8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1

相似论文

  1. 罗非鱼片的超临界CO2干燥特性研究,TS254.4
  2.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3. 赤芍商品药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R282.71
  4.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5. 红曲米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研究,TS251.65
  6. 米粉品质改良研究,TS213.3
  7. 我国烤烟烟叶果胶、纤维素含量分布特点及对评吸品质的影响,S572
  8.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9.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10.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1. 齿果酸模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特性评价,TS255.7
  12.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3. 氮磷钾配施对茶树生理代谢和茶叶品质的影响,S571.1
  14.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5.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6.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S572
  17. 烤烟不同香型烟叶质量特点及判别分析,S572
  18. 不同品种鸡肉成熟过程中品质特性比较研究,TS251.1
  19. 禁食对鸡肉宰后僵直及其品质影响研究,TS251.1
  20. 风鹅腌制工艺改进及其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TS251.55
  21.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饮料冷食制造工业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