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膜微粒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

作 者: 刘新宾
导 师: 张红超
学 校: 河北北方学院
专 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凋亡 膜微粒 微血管密度 细胞迁移 细胞增殖 血管新生
分类号: R32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动物及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治疗缺血性疾病是有效的。目前普遍认为,MSC的治疗作用与其旁分泌多种可溶性生物活性分子有关。真核细胞在凋亡时可释放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其可作为细胞间生物信号及信息交换的载体,将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表面受体转移至选定的靶细胞,从而调整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本实验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并从细胞形态、分化功能以及表型给予鉴定。然后通过低氧低营养培养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模拟MSC治疗缺血性疾病时发生的凋亡),从条件培养液中获取MPs。再以大鼠肢体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MPs对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MP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增殖、迁移、管状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MPs促血管新生的机制。分离培养UCMSC,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流式检测CD29、 CD31、CD44、CD45、CD73等表面标志表达情况。低氧低营养条件培养诱导其凋亡,流式检测诱导不同时间(1d、2d、3d、4d)细胞凋亡率,获取早期凋亡率高,晚期凋亡率低的培养条件,应用4℃真空以10000g的转速离心1h条件培养液,收集沉淀,通过流式检测AnnexinV及细胞表型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BCA法测定蛋白浓度,从而建立制备MPs确切的实验方法。其次,通过结扎大鼠右侧股动脉建立肢体缺血模型,以UCMSC、Buffer为对照,在结扎股动脉第2d将MPs及对照液接种于缺血区,14d后进行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检测组织供血情况;并制作肌肉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切片方法评价肌肉组织萎缩情况,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骼肌微血管密度;最后,以HUVEC为研究对象,应用DiI标记UCMSC制备携带DiI荧光的MPs与HUVEC共培养,检测不同时间对HUVEC的感染率,来明确MPs与HUVEC的作用方式;为探讨MPs促血管新生的机制,实验以DMEM、10%FBS、10ng·mL-1bFGF为对照,通过流式检测细胞增殖指数、Transwell迁移及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测定方法,评价MPs对HUVEC体外增殖、迁移及成管状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成纤维状贴壁细胞,可向成脂成骨分化,并且CD29、CD44、CD73阳性表达,而CD31,CD45表达阴性,符合首届胎盘来源干细胞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关于MSC的最低标准;低氧低营养培养UCMSC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早期凋亡逐步增多,但培养至第4d,晚期凋亡明显增多,为避免晚期凋亡细胞释放凋亡小体污染MPs,故选择条件培养3d的培养液制备MPs,通过流式鉴定其大小约为0.15μm,其表面标志与亲本细胞表达一致,并且Annexin V表达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大小约80nm-150nm,符合MPs的基本定义,通过BCA法测出蛋白浓度约为1mg·mL-1。通过结扎右侧大鼠股动脉后,LDPI检测右侧血流灌注比左侧降低了56.92%,在缺血区分别接种Buffer、MSC、MPs14d后,右侧缺血肢体血流恢复MPs组明显优于Buffer及MSC组;取病理标本H&E染色发现,Buffer组肌细胞明显萎缩,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Ps及MSC组肌细胞同正常组一样排列紧密,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通过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缺血区肌肉微血管的密度,MPs组明显高于Buffer、正常组(P<0.01),略高于MSC组。流式检测DiI对UCMSC感染率在99%左右,制备携带Dil的MPs与HUVEC共培养,作用4h及8h对HUVEC的感染率分别为46.64%及86.55%左右;MPs组对HUVEC的促增殖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1);对HUVEC的迁移及成管状结构能力明显优于DMEM及FBS组(P<0.01),略高于bFGF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从人脐带中可获取符合MSC标准的UCMSC,并可通过低氧低营养诱导其凋亡,可获取符合MPs定义的MSC-MPs,该方法制备的MPs与MSC移植一样,具有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及组织修复的能力,并通过MSC-MPs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以期为MSC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机制,即由以往旁分泌机制转入一种非细胞、带膜微粒的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2
英文缩写  12-14
前言  14-16
材料与方法  16-29
  1 实验材料  16-21
  2 实验方法  21-29
结果  29-33
附图  33-41
附表  41-43
讨论  43-50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8
综述 膜微粒的研究进展  58-68
  参考文献  63-68
致谢  68-69
个人简历  69

相似论文

  1. Pin1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R738.1
  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3.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4. CADPE抗肿瘤作用及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R735.2
  5.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6. 醋酸铅对鲤鱼卵巢上皮细胞毒性的研究,X174
  7. 地克珠利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影响,S858.31
  8. 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钙信号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S858.28
  9. β-catenin在猪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类固醇生成酶的影响,S828
  10. 伏马菌素B1和黄曲霉毒素B1联合诱导Vero细胞凋亡的研究,S856.9
  11. 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锦鲤原代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S856.9
  12. 沉默BMPR-IB基因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BMP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S828
  1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鸡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S858.31
  14. Foxol对小鼠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S865.13
  15. 异丙威影响神经发育主要细胞的迁移分化及突起生长的体外研究,R329
  16.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1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18.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20. 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在脂多糖促进肺癌细胞增殖中的机制探讨,R734.2
  21.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诱导Eca-109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R735.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组织学 > 人体细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