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研究

作 者: 冯小珊
导 师: 余小波
学 校: 长沙理工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校 隐性德育课程 开发研究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高校德育一直以来以显性德育为主,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也变得多元化,显性德育的方式显然难以抵御外界各种复杂因素的攻击,显性德育的实效性也随之减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开发显性德育之外的德育课程,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它减少了“灌输”,增加了“渗透”,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既增强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又与显性德育课程相结合完善了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文章以不同层次的四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在对四所高校的隐性德育课程特征、功能及现状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领域及原则,并结合这些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深度发掘高校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合理规划高校物质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充分完善高校组织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及积极构建高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体系,对于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增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7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1
    1.1.1 研究背景  10
    1.1.2 研究的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5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7
    1.3.1 研究思路  15-16
    1.3.2 研究方法  16-17
第二章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概述  17-22
  2.1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相关概念  17-18
    2.1.1 德育  17
    2.1.2 课程  17
    2.1.3 隐性德育课程  17-18
    2.1.4 隐性德育课程开发  18
  2.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特征分析  18-20
    2.2.1 存在范围的广阔性  19
    2.2.2 影响方式的潜在性  19
    2.2.3 影响时间的持久性  19
    2.2.4 影响效果的非预见性  19-20
  2.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分析  20-22
    2.3.1 价值导向功能  20
    2.3.2 陶冶熏陶功能  20
    2.3.3 行为规范功能  20-22
第三章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2-27
  3.1 西方有关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论借鉴  22-23
    3.1.1 杰克逊“隐性课程”理论  22-23
    3.1.2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思想中的“隐性德育”理论  23
  3.2 中国古代有关隐性德育教育的理论继承  23-25
    3.2.1 儒家思想中的隐性德育理论  23-24
    3.2.2 墨家思想中的隐性德育理论  24
    3.2.3 道家思想中的隐性德育理论  24-25
  3.3 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有关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论发掘  25-27
    3.3.1 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与革命实践活动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理论  25-26
    3.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6-27
第四章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  27-43
  4.1 调查方案  27-32
    4.1.1 问卷调查  27-29
    4.1.2 访谈调查  29-31
    4.1.3 实地调查  31-32
  4.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32-39
  4.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9-43
    4.3.1 存在的问题  39-41
    4.3.2 原因分析  41-43
第五章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主要领域及原则  43-48
  5.1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主要领域  43-46
    5.1.1 高校显性课程中隐含的隐性德育课程  43-44
    5.1.2 高校物质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  44
    5.1.3 高校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  44-45
    5.1.4 高校校园文化心理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  45-46
  5.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  46-48
    5.2.1 整体性原则  46
    5.2.2 方向性原则  46
    5.2.3 主体性原则  46-47
    5.2.4 渗透性原则  47-48
第六章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路径  48-57
  6.1 深度发掘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  48-51
    6.1.1 丰富传统德育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创新传统德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48-49
    6.1.2 合理安排和设计显性专业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  49-50
    6.1.3 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50-51
  6.2 合理规划高校物质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  51-52
    6.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校园景观  51-52
    6.2.2 创建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实现文化的熏陶  52
  6.3 充分完善高校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  52-54
    6.3.1 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意识  53
    6.3.2 注意奖惩分明,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53-54
  6.4 积极构建高校文化心理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  54-57
    6.4.1 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  54-55
    6.4.2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55-56
    6.4.3 注重引导学生的正确人际交往  56-57
结语  57-58
参考文献  58-61
致谢  61-63
附录A  63-64
附录B  64-66
附录C  66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4.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5. 基于利益相关者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G648.7
  6.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7. 泉州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G648.7
  8.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G807.4
  9. 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G648.7
  10.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G645.1
  11. 高校教师工作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645.1
  12. 高校品牌构建策略研究,G647
  1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学科团队绩效评价研究,G647
  14.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297
  15.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267.6
  16.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研究,G434
  17.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政策研究,G434
  18. 大众标注及其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G258.6
  19.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20.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研究,G258.6
  21.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G64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