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河南省大豆疫霉的分离及鉴定

作 者: 叶晨晨
导 师: 高智谋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河南 大豆疫霉 分离 鉴定 ITS
分类号: S435.6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et Gerdemann)是大豆上寄生性很强、经济危害性大的重要病原卵菌之一。本学位论文在对河南省大豆疫霉进行分离的基础上,对不同地理来源的大豆疫霉的形态学进行了鉴定及酯酶同工酶电泳,并对其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杀菌剂作用下的大豆疫霉土壤叶碟诱捕法对河南省大豆田采集到的276份土样进行了诱捕分离,共分离到菌株2株,分离到的菌株均分离自新乡市封丘县,分离出菌株的频率为0.72%。对分离到的菌株运用形态学鉴定和下胚轴伤口接种致病性的检测方法对它们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菌丝无隔、呈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可形成膨大体、直径2.5~11.3μm,平均值为5.7μm。孢子囊顶生,无乳突,呈倒梨形,不脱落,内层出。孢子囊长25.0~64.6μm,平均为43.1μm,宽15.0~50.0μm,平均为26.9μm,长宽比约为1.6。分离到的这2个菌株均为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直径为25.0~46.3μm,平均为36.09μm,卵孢子圆形、淡黄色、直径为22.5~36.8μm,平均为31.36μm;雄器大多侧生,少数围生。参考主要疫霉菌分类检索表,将上述分离物鉴定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致病性鉴定中,这2个菌株均对合丰35大豆品种具有致病性,发病症状与大田植株自然发病症状相同,根据柯赫氏法则可证实这2个菌株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对分离到的菌株使用下胚轴接种法分别接种于14个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品种上,结果分离到的菌株分属2个不同的致病型,其中编号为HN20的菌株的致病型为2,3a,3b,4,5,编号为HN32的菌株的致病型为1b,2,3c,4,5,6,7。使用大豆疫霉ITS序列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CR扩增,分离到的菌株能够扩增出一条300bp的条带,测序比对后,证实分离到的菌株为大豆疫霉株。对分离到的菌株和前期从山东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供试的7个菌株酯酶同工酶条带具有相似性,它们共同拥有1条Rf值为0.526的特异性酶带,而且没有其他特异性酶带存在。因此可以将酯酶同工酶分析做为鉴定大豆疫霉的辅助性手段。对分离到的2株大豆疫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大豆疫霉菌株对孔雀绿具有敏感性,当浓度大于0.5μg/mL时几乎完全抑制菌丝生长,当浓度小于0.125μg/mL,对菌丝生长则几乎没有影响。使用不同培养基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培养比较。结果表明,在使用的7种培养基中,在燕麦和玉米粉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其次是大豆和番茄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使用不同pH值的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培养比较。结果表明,分离到的2个菌株在pH值6~8时生长较好,pH7时下生长最好,在碱性条件比酸性条件更适宜分离到的菌株的生长。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文献综述  11-20
  1 大豆疫霉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11-12
    1.1 分类  11
    1.2 形态特征  11-12
      1.2.1 营养器官特征  11
      1.2.2 无性繁殖器官特征  11-12
      1.2.3 有性生殖器官特征  12
    1.3 寄主范围  12
  2 大豆疫病的发生和防止  12-15
    2.1 分布和危害  12-13
    2.2 生态特征和侵染循环  13-14
    2.3 防治  14-15
      2.3.1 应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14
      2.3.2 化学防治  14
      2.3.3 栽培措施  14
      2.3.4 综合防治  14-15
  3 大豆疫霉菌的分离鉴定  15-17
    3.1 大豆疫霉的分离  15
    3.2 大豆疫霉菌的鉴定  15-16
    3.3 生理小种的鉴定  16-17
  4 大豆疫霉的 ITS 鉴定  17-18
  5 大豆疫霉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18-20
引言  20-22
材料与方法  22-31
  1 实验材料  22-24
    1.1 土样采集  22
    1.2 供试培养基  22-23
    1.3 供试试剂  23-24
    1.4 供试仪器  24
  2 实验方法  24-31
    2.1 土样分离  24-25
    2.2 大豆疫霉菌的形态学鉴定  25
    2.3 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鉴定  25-26
    2.4 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型测定  26
    2.5 大豆疫霉菌的 ITS 鉴定  26-28
    2.6 酯酶同工酶分析  28-29
    2.7 大豆疫霉菌对孔雀绿的敏感性  29
    2.8 不同培养基对大豆疫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9-30
    2.9 不同 pH 值对大豆疫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30-31
结果与分析  31-42
  1 土样分离情况  31
  2 大豆疫霉菌形态学特征观察与测量  31
  3 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  31-32
  4 大豆疫霉菌致病型测定  32
  5 大豆疫霉菌的 ITS 鉴定  32-35
  6 大豆疫霉菌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35-37
  7 大豆疫霉菌对孔雀绿的敏感性  37-38
  8 不同培养基对大豆疫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38
  9 不同 pH 对大豆疫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38-42
讨论  42-45
  1 土样的分离  42
  2 大豆疫霉菌形态学和致病型鉴定  42-43
  3 大豆疫霉菌的 ITS 鉴定和酯酶同工酶分析  43-44
  4 大豆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44-45
结论  45-47
  1 河南省大豆疫霉菌的土样分离  45
  2 大豆疫霉菌形态学和致病性鉴定  45
  3 大豆疫霉菌致病型鉴定  45
  4 大豆疫霉菌的分子鉴定  45-46
  5 大豆疫霉菌酯酶同工酶分析  46
  6 大豆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46-47
参考文献  47-52
致谢  52-53
作者简介  53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53

相似论文

  1. 附面层抽吸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TH453
  2. 缝隙式扩压叶栅流动机理研究,TK474.8
  3. 高温分离器布置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动力场影响的研究,TK229.66
  4. 苹果多酚对γ射线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防护作用研究,S661.1
  5. 分离镜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及抖振抑制,TP273
  6. 扩展青霉TS414脂肪酶在毕赤酵母的表达、纯化及其催化外消旋萘普生酯化拆分的研究,Q814
  7. 乙草胺降解株Y3B-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8. 米曲霉FS-1脂肪酶发酵优化、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的研究,TQ925.6
  9.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10. 金花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结构的研究,S567.19
  1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12. 凡纳滨对虾虾头内源性蛋白酶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S985.21
  13. 罗非鱼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TS254.4
  14. 河南省群众越级上访处置工作研究,D632.8
  15. 芴甲氧羰基-D-色氨酸及D-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O631.3
  16. 雪莲果低聚果糖提取分离及分析研究,TS255.1
  17. 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筛选,S482.2
  18. 竹黄及其分离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567.39
  19.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20.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21. 河南卫矛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花粉形态及地理分布研究,Q94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经济作物病虫害 > 油料作物病虫害 > 大豆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