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开发探讨

作 者: 党维华
导 师: 弓弼;袁海龙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风景园林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太白山 生态旅游区 景观资源 开发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太白山系秦岭主峰,地跨陕西省眉县、太白、周至三县,海拔3767m。目前,太白山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在太白山地区已建立的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黑河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内的三家森林公园共开发出十四个景区,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也划定了旅游小区,整个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设施已具一定规模。但随着景观资源的不断开发,各种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太白山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开发、保护的主要对策,对协调其保护、利用关系,发挥太白山景观资源价值,促进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类型有地景、天景、水景、生景、宗教建筑、遗址遗迹、古文物等基本类型。其景观特征为:景观具多样性、原始性和科学性。2.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开发的指导思想为“遵循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指导思想。即保护太白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整体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建设规划,有序的进行旅游环境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3.开发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色鲜明原则,绿色开发原则,传承文脉原则等四大原则。4.发展目标为:将其建设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三位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成为秦岭生态旅游的核心区和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精品景区。5.太白山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分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赏区和旅游服务区(旅游镇)三大区域;景观结构为:“两点,三主线,四副线”的辐射状景区布局结构,涵盖八大景区。即洞天福地景区、九九峡景区、红河谷景区、板寺景区、远门景区、黑河源景区、厚畛子景区、冰川遗迹景观区等八大景区和一个生态旅游通廊。6.旅游交通组织规划的结构布局为:以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环线旅游公路为主干道,大型游步道为次干道,小型游步道为景点间三级通道的网状格局,贯穿整个旅游区。在现有主干道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和建设抢险和防火通道。7.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采用分级保护的方式,确定分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为特级保护区,缓冲区为一级保护区,风景游赏区的如第四纪冰川遗迹等特殊的景区为二级保护区,保护区实验区和风景游赏区的其他景区为三级保护区,一级旅游服务区(旅游镇)为四级保护区,另设有外围保护地带;并针对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第四纪冰川遗迹、动植物、水体景观,山体等景观及环境实施保护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14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1.1.1 研究目的  11
    1.1.2 研究意义  11-12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12-14
    1.2.1 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  12
    1.2.2 生态旅游区及其开发理论  12-14
第二章 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概况与现状  14-20
  2.1 概况  14-16
    2.1.1 地理位置、面积  14
    2.1.2 自然概况  14-16
  2.2 开发现状  16-17
    2.2.1 景区、景点  16
    2.2.2 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  16-17
  2.3 存在问题  17-20
    2.3.1 规划建设不到位  17-19
    2.3.2 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威胁  19-20
第三章 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及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20-27
  3.1 景观资源类型及特征  20-24
    3.1.1 自然景观  20-23
    3.1.2 人文景观  23-24
  3.2 景观资源总体特征  24-25
    3.2.1 多样性  24-25
    3.2.2 原始性  25
    3.2.3 科学性  25
  3.3 区位条件分析  25-26
    3.3.1 地理区位  25-26
    3.3.2 交通条件  26
  3.4 开发机遇  26-27
    3.4.1 国家关天经济区发展对生态旅游的重视  26
    3.4.2 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  26
    3.4.3 市场影响力在不断提高  26-27
第四章 景观资源开发  27-38
  4.1 开发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目标  27-29
    4.1.1 开发指导思想  27
    4.1.2 开发原则  27-29
    4.1.3 发展目标  29
  4.2 功能区划  29-30
    4.2.1 功能区划原则  29
    4.2.2 功能区划  29-30
  4.3 景区、景点开发  30-33
    4.3.1 景区开发艺术布局  30-31
    4.3.2 景区、景点开发  31-33
  4.4 典型景观开发  33-35
    4.4.1 第四纪冰川遗迹景观  33
    4.4.2 动、植物景观  33-34
    4.4.3 植物垂直带景观  34-35
    4.4.4 水体景观  35
  4.5 旅游线路开发  35-36
    4.5.1 布局结构  35
    4.5.2 游赏线路组织  35-36
  4.6 服务设施建设  36-38
    4.6.1 一级旅游服务区(旅游镇)  36-37
    4.6.2 二级旅游服务区  37
    4.6.3 三级旅游服务点  37-38
第五章 景观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38-42
  5.1 分级保护  38
  5.2 景观资源保护  38-40
    5.2.1 动植物景观资源保护  38-39
    5.2.2 山体景观  39
    5.2.3 水体景观  39
    5.2.4 冰川遗迹景观  39-40
  5.3 生态环境保护  40-42
    5.3.1 游人数量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之内  40
    5.3.2 垃圾和生活污染处理  40
    5.3.3 空气和噪音污染治理  40-42
第六章 结论  42-44
参考文献  44-45
附录  45-48
致谢  48-49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9

相似论文

  1.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U463.4
  2.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3.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4.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5.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6.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7.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8.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9. 珠三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智能化系统,TU528
  10.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11.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12.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3.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4. 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研究,S157.1
  15.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6.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G712.3
  1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8.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9.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山东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442.6
  20. 基于茂名本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G633.3
  21. 云南省烟草公司营销队伍培训与开发研究,F272.9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