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

作 者: 秦迪
导 师: 朱海昆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关键词: “蘑菇房”传统民居” 再生 可持续发展 建构
分类号: C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哈尼族传统民居是云南民居一种典型代表,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产物,蕴含着宝贵的地方建造技术和经验,是研究云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线索。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聚落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本文选题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对于云南来说,传统聚落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无论是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还是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作者在云南元阳—哈尼族村落——箐口村进行大量实地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哈尼聚居区民居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反映出哈尼民居从民居特征到营造文化的较为全面的内容,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研究。全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影响民居再生发展的两大主导因素——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接着简要地梳理并探讨了蘑菇房民居文化发展的脉络,试图找出“蘑菇房”传统民居发展的历史关联及发展痕迹。文章为下文的论述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和核心。笔者不仅做为旁观者,对该村落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和自由深入的访谈,而且还一定程度地参与到箐口村的活动之中,以其挖掘、整理大量而切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传统聚落民居的有机更新的这种模式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阻力,可能性和具体做法做了一定的探讨。文章最后总结箐口村的未来空间的构建,对此次尝试做一个总结,并倡导大家行动起来,用实践来推动传统聚落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并思考了本文研究尚存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角度和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3-4Abstract  4-9第一章 绪论  9-19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9-11    1.1.1 缘起一:传统聚落乡土建筑研究现状与传统建筑技艺的断层  9    1.1.2 缘起二:当代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及再生动力的探索  9-10    1.1.3 研究目的  10    1.1.4 研究意义  10-11  1.2 聚落个案研究  11-12    1.2.1 关于聚落个案研究概况  11    1.2.2 研究对象----箐口村  11-12  1.3 国内外以往研究尚存的问题  12-14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7    1.4.1 相关概念  14-15    1.4.2 研究框架  15-16    1.4.3 对"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论述方法的思考  16-17  1.5 研究方法  17-19    1.5.1 田野调研法  17    1.5.2 文献研究法  17    1.5.3 比较分析法  17-19第二章 红河州哈尼族的人文地理与箐口村概况  19-33  2.1 自然地理·梯田形貌  19-20  2.2 族群迁徙·历史沿革  20-22  2.3 宗教观念·经济变迁  22-27  2.4 聚落分布·村落风貌  27-28  2.5 箐口印象·整体概况  28-33    2.5.1 走进箐口  28-30    2.5.2 选择考察箐口村的原因  30-31    2.5.3 箐口村典型性山地村寨聚落模式  31-33第三章 箐口村建筑空间类型解析  33-63  3.1 箐口村山水格局——山、水、梯田、村落  33-35    3.1.1 选址——依山就势  33-34    3.1.2 布局——因地制宜  34-35    3.1.3 村寨的小型聚落  35  3.2 箐口村建筑空间类型研究  35-56    3.2.1 箐口村的精神空间  35-40    3.2.2 箐口村的世俗空间  40-46    3.2.3 箐口村的居住空间  46-55    3.2.4 箐口村的防御空间  55-56  3.3 民间艺术  56-63    3.3.1 生产生活用具  56-57    3.3.2 民族服饰  57-60    3.3.3 编织土布  60-61    3.3.4 民族歌舞  61-63第四章 哈尼族"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建构思考  63-91  4.1 "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63-71    4.1.1 环境的因素  63-67    4.1.2 人文的因素  67-71  4.2 "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建构思考  71-81    4.2.1 建构的内核  71-74    4.2.2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建造技术的利用  74-77    4.2.3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材料的合理选用  77-78    4.2.4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节点与细部处理  78-79    4.2.5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本土匠作经验的传承  79-80    4.2.6 乡土建筑解构解析——人性化空间行为需要  80-81  4.3 国内乡土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81-83    4.3.1 乡土语言的现代转换  81-82    4.3.2 乡土村落外部空间的现代转换  82-83  4.4 谢英俊乡村建筑实践  83-85  4.5 无止桥的两岸实践  85-91第五章 哈尼箐口村的再生形成与未来空间的重构  91-99  5.1 箐口村的再生形成与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92-93  5.2 对箐口村居住空间与住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思考  93-95  5.3 乡土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95-99    5.3.1 从自然生态理念的新乡土地域建筑再生创作思路  96-97    5.3.2 人文理念对新乡土地域建筑再生创作思路  97-99第六章 总结  99-103  6.1 全文总结  99-100  6.2 问题与展望  100-103    6.2.1 本文尚存在问题  100-101    6.2.2 本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101-103致谢  103-105参考文献  105-111附录A 图表总汇  111-114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14

相似论文

  1. 金属蜂窝与再生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V215.4
  2.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3.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4.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6. 地理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G633.55
  7.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8. 综合利用建筑废渣灰、旧砂再生粉尘和污泥制备轻集料的研究,TU528.042
  9.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用骨料及配合比试验研究,TU528
  10. 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X703
  11.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12.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13. 再生骨料半干硬性混凝土制备与成型的试验研究,TU528
  14. 聚丙烯腈基两性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342.31
  15.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6.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17. 有限的环境抗争,X321
  18.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9.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20.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优化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转化小麦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民族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