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
作 者: 秦承斌
导 师: 李伟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民族旅游地 城市化 文化变迁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历代中央政府采取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统治策略,客观上促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云南民族地区成了迥异于祖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孤岛”。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热衷于追求异质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成了旅游吸引物,欣赏美丽风景,享受独特民俗风情成为很多人的旅游动机。云南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再加上所拥有的自然生态优势,对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从而成为旅游目的地。民族旅游地原本属于传统的农(牧)社区,旅游业的发展使社区走向开放。产业替代与经济的转型使原本封闭的社区环境受到扰动,平衡机制被打破,向新的平衡机制转换;传统文化特色必然会出现退化和消失,文化发生了变迁。文化的变迁也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旅游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既促进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保持旅游地区本身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避免雷同单一,使之健康持续发展乃是当务之急。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阐明了本论文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做了综述,界定了相关的概念,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第一部分部分分析了旅游、城市化与文化变迁的耦合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云南民族旅游地发展。第三部分论述了云南民族旅游地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第四部分是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问题的案例研究,分析旅游业发展使当地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问题,这些变迁又将会怎样作用于旅游业发展。第五部分对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思考,并提出了指导文化变迁的策略。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绪论 9-21 1. 选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9-10 2. 研究现状 10-15 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5-16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21 第1章 旅游、城市化与文化变迁的耦合关系 21-26 1.1 旅游与文化变迁的耦合关系 21-23 1.2 城市化与文化变迁的耦合关系 23-24 1.3 云南民族文化变迁阶段及变迁特质 24-26 第2章 云南民族旅游发展研究 26-38 2.1 民族旅游需求 26-27 2.2 民族旅游的文化要素 27-29 2.3 民族旅游的表现形式 29-30 2.4 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30-33 2.4.1 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 30-31 2.4.2 旅游开发的消极作用 31-33 2.5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 33-36 2.5.1 云南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33-34 2.5.2 云南民族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34-35 2.5.3 云南民族文化的文化个性 35-36 2.6 云南民族旅游发展 36-38 第3章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与文化变迁特点 38-50 3.1 旅游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 38-39 3.2 云南民族旅游地的城市化 39-41 3.3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 41-46 3.3.1 物质文化的变迁 42-43 3.3.2 行为(制度)文化的变迁 43-44 3.3.3 精神文化的变迁 44-46 3.4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特征 46-47 3.4.1 不适应性 46 3.4.2 价值观念趋汉性 46 3.4.3 文化涵化的形式大量涌现 46 3.4.4 变化的不同步性 46 3.4.5 大量传统文化快速消失 46-47 3.4.6 具有应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7 3.5 平年代的警觉——文化变迁对社会矛盾的潜影响 47-49 3.5.1 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心理失衡 47 3.5.2 贫富差距拉大 47-48 3.5.3 文化变异 48 3.5.4 境外游客的价值观的影响 48-49 3.6 云南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49-50 第4章 云南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案例分析 50-62 4.1 曼景兰的变迁——特色文化在消失 50-57 4.2 日益淡化的宗教意识 57-58 4.3 渐失状态中的傣族语言文化 58-62 第5章 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思考 62-70 5.1 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体现 62-63 5.2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引导策略 63-66 5.2.1 树立“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 64 5.2.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民主的监督作用 64-65 5.2.3 物质文化的引导 65 5.2.4 制度文化的引导 65 5.2.5 精神文化的引导 65-66 5.3 开发与保护并重: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66-70 5.3.1 在保护中开发民族文化 66-68 5.3.2 在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 68-70 参考文献 70-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2-73 致谢 73
|
相似论文
-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 《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女性生活形态探究,G239.29
-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 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K892.22
-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K313.4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D630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