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

作 者: 黄艳娴
导 师: 卞新民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江苏省 作物生产 生态足迹 足迹盈亏平衡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F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具有保证社会衣食需要的重要产业功能,分析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特点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对作物生产的研究一般是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考虑生态环境效益,这主要是因为评价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仍然是个难点。因而本论文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应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运用较为广泛的生态足迹方法并针对作物生产的特点从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利用、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研究区域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和当地生态承载力的现状,并反映区域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初步解决目前作物生产研究中对生态环境考虑不足的问题。同时,区域间存在着作物产品贸易的活动,每个地方生产的作物产品与消耗的作物产品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本文提出作物消费生态足迹的概念,以评价当地由于作物产品消费的需求而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并对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进行足迹盈亏平衡分析,来衡量区域作物生产发展的具体态势。计算结果可作为种植业生态影响评价重要参考指数,以便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本文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对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和消费生态足迹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1998-2007年江苏省及2007年江苏省各地市作物生产均呈现生态盈余,数据显现江苏省及其各地市作物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区域的生态容量可以基本维持作物生产的生态环境平衡和基本实现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本文进行了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分析,10年间江苏省作物生产单位产值生态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近几年江苏省在作物生产发展过程中,忽视作物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的污染,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还不够高,而空间分布则是南京作物生产单位产量生态足迹最小,连云港作物生产单位产值生态足迹最大。1998-2007年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可持续指数变化范围处于0.5-0.75之间,其作物生产资源利用整体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南地区作物生产可持续程度普遍低于苏北及苏中地区,作物生产可持续指数最高的是南通,最低的是苏州。(2)1998-2007年江苏省作物消费生态足迹总体上升趋势,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口数量也在变大,对作物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变大。近十年江苏省作物消费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表明江苏省拥有的自然资本可以满足本地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空间布局来看,2007年江苏省各地市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差异较大,苏州市作物消费生态足迹最大,镇江市作物消费生态足迹最小,苏南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呈现作物消费生态赤字,其余几个地市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作物消费生态盈余。(3)对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进行足迹盈亏平衡分析,近十年来,2001、2002、2004年江苏省总体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大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其余年份江苏省总体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均小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从空间布局来看,2007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几个地区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小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几个地区的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大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小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表明江苏省这几年作物生产量无法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需要从外地进口作物产品,间接在其他地方生态系统施加了压力;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大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一方面表明江苏省生产的作物产品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还可能出口一部分到其他地区,出口的这部分作物产品由其他进口地区消费,但是其产生的生态压力施加在江苏本地,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作物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的现象,使得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偏高。

全文目录


摘要  6-8ABSTRACT  8-11第一章 绪论  11-21  1.1 研究背景  11-1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3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7    1.3.1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3-14    1.3.2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4-17    1.3.3 生态足迹在农业中的应用  17  1.4 问题的提出  17-18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9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9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9  1.7 数据来源  19-21第二章 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  21-33  2.1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  21-24    2.1.1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21-22    2.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22-24  2.2 作物生产特征分析  24-25  2.3 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  25-33    2.3.1 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生产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25-26    2.3.2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扩充  26-27    2.3.3 作物生产生态足迹账户的细类划分  27-28    2.3.4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28-33第三章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  33-57  3.1 江苏省作物生产现状  33-38    3.1.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3    3.1.2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33-35    3.1.3 作物生产概况  35-38  3.2 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生产生态承载力分析  38-47    3.2.1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生产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38-44    3.2.2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44-47  3.3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时空差异性分析  47-57    3.3.1 作物生产单位产值生态足迹分析  47-49    3.3.2 作物生产单位产量生态足迹分析  49-50    3.3.3 作物生产生态可持续分析  50-52    3.3.4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分析  52-57第四章 江苏省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57-69  4.1 作物消费生态足迹  57  4.2 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57-64    4.2.1 江苏省作物消费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57-61    4.2.2 江苏省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61-63    4.2.3 江苏省作物消费压力指数分析  63-64  4.3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分析  64-66  4.4 区域足迹盈亏平衡分析  66-69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69-73  5.1 结论  69-71    5.1.1 主要成果  69-71    5.1.2 创新点  71  5.2 讨论  71-73参考文献  73-79致谢  79-81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1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4.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5.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6.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7.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8.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9.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研究,Q948.2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11.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12.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13.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4. 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S511
  15.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6.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7.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8.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9.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20.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