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CD30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事件中的应用

作 者: 王栋
导 师: 王禾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可溶性CD30 急性排异反应 敏感性 特异性 肾移植 ELISA
分类号: R69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急性排异反应事件(ARE)的发生率,但是,ARE仍旧是引起早期移植肾失功和后期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主要原因。为避免移植肾的不可逆损伤,尽早的诊断和治疗ARE显得尤为重要。移植肾穿刺活检是目前医疗实践中最可靠的诊断ARE的方法,但是,它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方法,不能用于日常病人的筛选。因此,迫切需要早期识别ARE的新方法。CD30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中的一员,CD30阳性细胞活化后,CD30被蛋白酶水解,形成可溶性分子sCD30。最近有研究表明:术前及术后sCD30分子水平升高的肾移植受者将面临较高的ARE发生率和不良的移植肾预后。为进一步了解肾移植受者术后sCD30分子水平变化特点,研究和探讨利用sCD30分子水平预测早期ARE的可行性,本研究检测了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分子水平,并动态监测了其术后1月之内的不同时间点的sCD30分子水平。方法:①231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5天和第10天留取血液标本,血标本在2小时内离心,去除细胞成分后,利用人sCD30快速ELISA试剂盒检测sCD30分子水平。随机抽取49例健康献血者静脉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231例患者完成1月随访后,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1月内临床表现将他们分为三组:急性排异反应组(Group AR,n=49)、肾功能延迟恢复组(Group DGF,n=11)和正常组(Group UC,n=171)。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10、14、21和30天时抽取另外70例肾移植受者的静脉血,血标本在2小时内离心,去除细胞成分后,利用人sCD30快速ELISA试剂盒检测sCD30分子水平。上述①中49例健康献血者静脉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入组患者于术后6月内接受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急性排异反应组(Group AR,n=11)和正常组(Group UC,n=59)。结果:①231例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分子水平由术前的178±79 U/ml分别降至术后第5天的52±30 U/ml和术后第10天的9±5U/ml(P <0.001)。AR组术后第5天的sCD30分子水平为92±27 U/ml,明显高于UC组(41±20 U/ml)和DGF组(48±18 U/ml) (P<0.001)。而术前和术后第10天的sCD30分子水平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术后第5天sCD30分子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内即将出现的ARE (曲线下面积0.95)。并且,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将65 U/ml作为临界点可以较好的预测ARE (特异性91.8%,敏感性87.1%)。②70例肾移植受者血清平均sCD30分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147±77U/ml vs. 41±13U/ml,P<0.001)。肾移植受者sCD30分子水平在术后第一天就发生明显下降,并且下降一直持续至术后第14天。在术后第14天到30天之间,sCD30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与UC组比较,AR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sCD30分子水平(P<0.001)。并且,在术后第1、3、5、7、10和14天时,AR组患者的sCD30分子水平仍然明显高于UC组患者(P<0.001),出现明显的延迟降低。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5天具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0.95),即术后第5天的sCD30分子水平具有较高的预测ARE的价值。结论:①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分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第5天的血清sCD30分子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后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②sCD30是肾移植受者体内同种异体反应性的一个标志物,具有较好的预测ARE的价值,术后早期监测sCD30分子水平是必要的。

全文目录


缩略语表  5-7
中文摘要  7-10
英文摘要  10-14
前言  14-17
文献回顾  17-39
正文  39-66
  1 利用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 CD30 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  39-54
    1.1 前言  39-40
    1.2 研究对象资料和方法  40-43
    1.3 结果  43-50
    1.4 讨论  50-54
  2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sCD30 分子水平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4-66
    2.1 前言  54-55
    2.2 研究对象资料和方法  55-58
    2.3 结果  58-63
    2.4 讨论  63-66
小结  66-67
参考文献  67-85
个人简历  85-8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6-88
致谢  88

相似论文

  1.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2. 引入风险因素影响的商品混凝土信息指导价确定系统研究与建立,F407.92
  3. 抗吡虫啉—甲基对硫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S482.2
  4. 微纤维相关蛋白4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和外周血浓度与肝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R575.2
  5. 企鹅珍珠贝Cd-MT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初步研制,X835
  6.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7.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的磷酸蛋白质组学研究,S562
  8. 鸭源鸡杆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抗脂多糖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S858.32
  9. 壳聚糖基温敏性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943
  10. 免疫磁珠纯化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方法的建立,R373
  11.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12. IBDV模拟表位与vp2组合基因的分子构建及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应用,S852.65
  13. 犬细小病毒2型VP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S852.65
  14. 霍乱弧菌LysR/MFS调控体系的功能研究,R378
  15.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X171
  16. 马铃薯甲虫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及其机理,S435.32
  17. 丙草胺和乙草胺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S482.4
  18. 抗噻菌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S482.2
  19. 氯噻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S482.3
  20.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力及两类靶标的分子克隆,S435.32
  21.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泌尿科学(泌尿生殖系疾病) >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外科学 > 肾脏手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