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超分子封装和超分子自组装研究

作 者: 刘翠华
导 师: 颜德岳;高超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超支化聚酰胺胺 超支化聚砜胺 单体对法 二乙基三胺 丙烯酸甲酯 棕榈酰氯 酰基化 两亲性 超分子化学
分类号: TB3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56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具有三维立体构造的高度支化的大分子。经过近15年的探索与发展,该领域在合成、功能化改性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为超支化聚合物的开发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如此,该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本论文在综述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新现象。运用本课题组提出的“不等活性双组分单体对”策略,成功地合成了水溶性超支化聚酰胺胺;详细研究了超支化聚酰胺胺及其它水溶性超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封装与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尤其是发现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协同封装现象,并利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在硅、石英、云母等固体表面上得到了规则排列的多孔膜,还将装载了染料分子的超支化聚合物进行自组装,得到了荧光多孔膜。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改性及表征选用商品化且价格便宜的AB型单体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EDA)、二乙基三胺(DETA)、三乙基四胺(TETA)、四乙基五胺(TEPA)、五乙基六胺(PEHA)等Cn型单体作为原料,通过不等活性单体对法(CMM)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水溶性脂肪族超支化聚酰胺胺。对反应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了条件试验,总结了通过不等活性单体对法合成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切实可行的反应条件。超支化聚酰胺胺的末端基团和性质可以通过改变AB和Cn型单体的比例来调整。用FTIR、NMR、DSC、TGA等对超支化聚酰胺胺进行表征,发现随着AB和Cn的投料比的改变,聚合物的溶解性、热性能、封装性能等均发生变化。核磁结果表明,当丙烯酸甲酯和多元胺的投料比较低时,聚酰胺胺末端基团为胺基;当该投料比较高时,聚合物末端基团为甲氧基;投料比越大,产物末端的甲氧基越多,残留的胺基越少。所得的超支化聚酰胺胺在氯仿和极性溶剂(如DMF、DMAc、DMSO、水、甲醇、乙醇等)中溶解性很好,而在一些非极性溶剂和弱极性溶剂(如丙酮、THF和乙醚等)中溶解性较差;且随着投料比的提高,产物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逐渐变好。用不同的Cn单体合成的聚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用EDA作为Cn单体得到的产物在丙酮、THF和乙醚中的溶解性明显比用烷基链数目较多的TEPA和PEHA作为Cn单体得到的产物的溶解性差。随着投料比的提高,产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末端基团为胺基的产物不能封装染料小分子,而末端基团为甲氧基的产物可以封装少量染料分子。采用苯甲酰氯和棕榈酰氯对末端为胺基的超支化聚酰胺胺进行改性,得到具有核壳型两亲性结构的超支化聚酰胺胺。酰氯对胺基进行改性后,聚合物的溶解性、热性能、荧光性能及超分子封装性能均发生了变化。所有经过酰化改性得到的产物均不溶于水。苯甲酰氯改性的产物在丙酮和THF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比改性前好。棕榈酰氯改性的产物不能在DMF、DMAC、DMSO、甲醇等极性溶剂中溶解,但仍然可以溶解在氯仿和THF中,在乙醚中也能部分溶解。改性前的产物相比,苯甲酰氯封端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提高。棕榈酰氯改性的产物由于长链烷基的引入会发生结晶。改性前,所有产物失重5%的温度均在200℃以下,改性后产物的热性能提高,300℃时失重仍不到5%。所得的超支化聚酰胺胺具有荧光性能,酰氯封端会改变超支化聚酰胺的荧光性质,且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发射峰位置受激发光波长及溶液浓度影响。改性后,超支化聚酰胺胺对染料的封装性能也明显提高。特殊的结构与性能使这类超支化聚酰胺胺在药物传输、污水处理、反应催化、涂料、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两亲性超支化聚酰胺对染料的超分子封装行为研究采用两亲性核壳型超支化聚酰胺胺为主体,研究了这类聚合物对染料分子的超分子封装行为。重点考察了采用丙烯酸甲酯和二乙基三胺(投料比为1.2 : 1)制得的超支化聚酰胺胺HP(DETA-MA)1.2的棕榈酰氯改性后的产物HP(DETA-MA)1.2P对染料的超分子封装行为,测定了HP(DETA-MA)1.2P对刚果红(CR)、甲基橙(MO)、甲基蓝(MB)、荧光素钠(FSS)、酸性曙红(EY)、荧光桃红(PB)、虎红(RB)等染料的装载量(Cload),发现HP(DETA-MA)1.2P对不同染料的装载能力不同,平均每个HP(DETA-MA)1.2P分子能够装载约22.4个刚果红分子,而仅能装载0.63个甲基蓝分子。HP(DETA-MA)1.2P对染料的装载量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逐步单封装可以提高HP(DETA-MA)1.2P对染料的装载量。部分封装入HP(DETA-MA)1.2P中的小分子可以通过水洗降低水相中染料的浓度而释放出来;将染料分子释放出来后的HP(DETA-MA)1.2P氯仿溶液可以再次封装染料分子;HP(DETA-MA)1.2P具有可逆释放与重复封装的能力,封装与释放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单封装和双封装对比实验考察了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讨论了不同种类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装载量的影响。实验发现当两种染料同时存在时,HP(DETA-MA)1.2P对染料的封装过程中存在协同或竞争两种现象,并设计了逐步双封装实验对协同和竞争两种情况进行了验证。当选择MO和MB作为染料对时,在MO和MB之间是协同关系,UV/vis结果表明MB的存在可以使HP(DETA-MA)1.2P对MO的装载量提高72%,并用1HNMR、TGA、DSC等测试对协同现象进行了验证。考察pH值对双封装的影响的实验表明,pH值的变化对装载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协同封装过程中HP(DETA-MA)1.2P对MO的装载量的提高并不是pH值发生变化的结果,确实是MB的协同作用引起的。当MO和RB、PB、EY、FSS等四种染料分别组成染料对进行双封装实验时,染料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RB或PB存在的情况下,MO不能进入HP(DETA-MA)1.2P中,而MO的存在几乎不影响HP(DETA-MA)1.2P对RB或PB的装载;当EY和MO同时存在时,Cload(MO)和Cload(EY)都会降低;当MO和FSS同时存在时,FSS不能进入HP(DETA-MA)1.2P中,且使Cload(MO)降低。DSC、TGA、DLS等结果表明染料分子不只是在大分子之间,确实有染料进入超支化聚合物内部的空穴中。3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的合成及其超分子封装行为研究为了验证超支化聚合物封装染料的普遍性,采用A2型单体二乙烯基砜和BB’2型单体胺乙基哌嗪反应,制得了超支化聚砜胺(HPSA),并采用不同长度的烷基酰氯(戊酰氯、壬酰氯和棕榈酰氯)对超支化聚砜胺进行封端,合成了三种不同烷基末端的两亲性核壳型超支化聚砜胺(HPSAV、HPSAN、HPSAP),并以它们作为主体进行了封装实验。发现它们对刚果红(CR)、甲基橙(MO)、虎红(RB)等水溶性染料具有很强的装载能力,且对同种染料的封装载荷随着末端亲油性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大。对于末端为棕榈酰基的HPSAP,平均每个大分子可以捕捉CR和MO分子的数目分别高达41.8和19.4个,远高于文献报道的树枝状聚合物和超支化聚合物对这些染料的装载量,这主要归因于聚砜胺内核的高度亲水性及其与亲油性烷基外壳的极性差。与HP(DETA-MA)1.2P类似,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装载的染料用纯水洗涤可以释放出来。这种高装载性能和可逆性使超支化聚砜胺在药物释放、分子识别和分离以及纳米催化剂和纳米涂料等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了HPSAP对MO/MB、MO/RB、MO/PB、MO/EY、MO/FSS等五对染料对的双封装行为,进一步验证了在HP(DETA-MA)1.2P封装实验中出现的协同双封装和竞争双封装现象。实验证明,与HP(DETA-MA)1.2P作为主体时的情况相似,MO和MB之间存在协同作用,MO的存在大大促进了HPSAP对MB的装载,双封装过程中HPSAP对MB的装载量是单封装时的40倍以上;MO与RB、PB、EY、FSS四种染料之间存在竞争作用,竞争结果与选用HP(DETA-MA)1.2P作为主体时类似。4两亲性超支化聚酰胺胺封装染料前后的自组装行为研究采用两亲性超支化聚酰胺胺HP(DETA-MA)1.2P为自组装前驱体,在固体表面进行溶剂挥发诱导的分子自组装,制得了具有规则蜂窝状形貌的超支化聚合物多孔薄膜。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等仪器对蜂窝状结构进行了表征。蜂窝状孔大小为微米级,具有特殊的双层结构。论文对自组装膜的形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提出了可能的自组装机理。膜的制备过程简单,可以在硅片、石英、玻璃、云母片多种固体基片上直接制备,重复性好。这种薄膜有望在生物学(比如生物材料)、光学、电学、模板等领域内得到应用。利用装载有染料的两亲性超支化聚酰胺胺进行自组装,同样得到了蜂窝状自组装多孔薄膜。所得的薄膜能够发射荧光,自组装薄膜的颜色和发光波长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改变封装的染料及激发波长进行调节,膜的颜色随着所用染料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种荧光薄膜在不同激发条件下发射不同的荧光。这是首次将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封装与自组装相结合,实现了超分子封装在超分子自组装功能化方面的应用。超分子封装与自组装的结合使自组装更加多样化,为实现多功能性自组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本文对超支化聚酰胺胺合成路线的探索为聚酰胺胺类高度支化聚合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并为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及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对超支化聚合物协同封装和在固体基片上的自组装现象的发现使该领域具有更吸引人的前景,启发我们去发现更多超支化聚合物的新现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3
ABSTRACT  13-20
第一章 绪论  20-48
  1.1 引言  20-22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22-29
    1.2.1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22-26
      1.2.1.1 单单体法(SMM)  22-25
      1.2.1.2 双单体法(DMM)  25-26
    1.2.2 超支化聚合物的表征  26-28
      1.2.2.1 结构单元及支化度  26-27
      1.2.2.2 分子量及其分布  27
      1.2.2.3 粘度  27-28
      1.2.2.4 热性能  28
    1.2.3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28-29
  1.3 高度支化聚合物在超分子封装与超分子自组装中的应用  29-46
    1.3.1 超分子化学有关概念  29
    1.3.2 高度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封装研究进展  29-43
      1.3.2.1 超分子封装基本概念  29-30
      1.3.2.2 树枝状聚合物的超分子封装研究进展  30-36
      1.3.2.3 超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封装研究进展  36-41
      1.3.2.4 高度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封装研究总结  41-43
    1.3.3 超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进展  43-46
      1.3.3.1 超分子自组装概述  43-44
      1.3.3.2 超支化聚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  44-46
  1.4 超支化聚合物应用研究展望  46
  1.5 本论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46-48
第二章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改性及表征  48-78
  2.1 引言  48-50
  2.2 实验部分  50-55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50-51
    2.2.2 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的合成  51-54
      2.2.2.1 (多元胺-丙烯酸甲酯)聚合前体的合成  51-52
      2.2.2.2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  52-53
      2.2.2.3 两亲性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超支化聚酰胺胺的氨基封端反应  53-54
    2.2.3 表征  54-55
  2.3 结果与讨论  55-76
    2.3.1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反应机理  55-56
    2.3.2 合成反应条件探索  56-60
      2.3.2.1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反应条件  56-58
      2.3.2.2 封端反应条件  58-60
    2.3.3 聚合物性能表征  60-76
      2.3.3.1 红外光谱分析  60-62
      2.3.3.2 核磁分析  62-65
      2.3.3.3 分子量和支化度  65-67
      2.3.3.4 溶解性  67-68
      2.3.3.5 热性能  68-71
      2.3.3.6 荧光性能  71-75
      2.3.3.7 封装性能比较  75-76
  2.4 结论  76-78
第三章 两亲性核壳型超支化聚酰胺胺对染料分子的超分子封装行为研究  78-119
  3.1 引言  78-79
  3.2 实验部分  79-84
    3.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79-80
    3.2.2 聚合物对染料的封装实验  80-84
      3.2.2.1 染料标准曲线的测定  80-81
      3.2.2.2 单封装实验  81-82
      3.2.2.3 双封装实验  82-84
    3.2.3 表征  84
  3.3 结果与讨论  84-118
    3.3.1 HP(DETA-MA)1.2P 对染料的封装现象  84-85
    3.3.2 单封装产品的表征  85-86
    3.3.3 装载量的计算  86-87
      3.3.3.1 染料的标准曲线方程及摩尔吸光系数  86
      3.3.3.2 装载量的计算方法  86-87
    3.3.4 末端基团不同的聚合物对染料的封装行为比较  87-89
    3.3.5 染料浓度与装载量的关系  89-92
      3.3.5.1 HP(DETA-MA)1.2P 对染料的装载量与染料浓度的关系  89-91
      3.3.5.2 HP(EDA-MA)1P 对CR 的装载量与CR 浓度的关系  91
      3.3.5.3 HP(TETA-MA)1B 对CR 的装载量与CR 浓度的关系  91-92
    3.3.6 pH 值对封装的影响  92-93
    3.3.7 HP(DETA-MA)1.2P 对MO 的逐步单封装及可逆装载与释放  93-98
      3.3.7.1 逐步单封装实验——gs-MO-HP(DETA-MA)1.2P  93-94
      3.3.7.2 HP(DETA-MA)1.2P 对MO 的可逆装载与释放  94-98
    3.3.8 单封装和双封装的比较  98-101
      3.3.8.1 单封装和双封装实验现象及结果的比较  98-100
      3.3.8.2 空白实验比较——UV/vis 谱图中染料相互影响因素的排除  100-101
    3.3.9 协同双封装的进一步验证——协同双封装产品的表征及逐步双封装实验  101-110
      3.3.9.1 ~1HNMR——协同双封装的证实1  102
      3.3.9.2 DSC 测试结果——协同双封装的证实2  102-104
      3.3.9.3 TGA 测试结果——协同双封装的证实3  104-106
      3.3.9.4 协同封装的进一步验证——逐步双封装实验  106-108
      3.3.9.5 同离子的影响——协同封装原因的摸索  108
      3.3.9.6 pH 值因素——协同原因的摸索  108-110
      3.3.9.7 协同封装原因猜测  110
    3.3.10 竞争封装的进一步验证  110-116
      3.3.10.1 以MO 和RB 为染料对  110-112
      3.3.10.2 以MO 和PB 为染料对  112-113
      3.3.10.3 以MO 和EY 为染料对  113-114
      3.3.10.4 以MO 和FSS 为染料对  114-116
    3.3.11 封装后染料所处位置的探讨——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116-118
  3.4 结论  118-119
第四章 两亲性核壳型超支化聚砜胺的合成及其对染料分子的超分子封装行为研究  119-141
  4.1 引言  119
  4.2 实验部分  119-121
    4.2.1 实验原料  119-120
    4.2.2 实验过程  120-121
      4.2.2.1 端胺基超支化聚砜胺和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的合成  120
      4.2.2.2 胺基封端反应——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的合成  120
      4.2.2.3 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对小分子染料的封装实验  120-121
    4.2.3 表征  121
  4.3 结果与讨论  121-140
    4.3.1 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的合成与表征  121-122
    4.3.2 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对染料的单封装行为研究  122-126
      4.3.2.1 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对染料的封装现象及单装载量  122-123
      4.3.2.2 末端烷基链长度对染料封装载荷的影响  123-124
      4.3.2.3 两亲性超支化聚砜胺对染料的封装载荷与其它主体的比较  124-125
      4.3.2.4 染料的可逆释放  125-126
    4.3.3.H PSAP 对染料对的双封装行为研究  126-140
      4.3.3.1 HPSAP 对MO/MB 的协同双封装  127-132
      4.3.3.2 HPSAP 对MO/RB 的竞争双封装  132-134
      4.3.3.3 HPSAP 对MO/PB 的竞争双封装  134-136
      4.3.3.4 HPSAP 对MO/EY 的竞争双封装  136-138
      4.3.3.5 HPSAP 对MO/FSS 的竞争双封装  138-140
  4.4 结论  140-141
第五章 两亲性核壳型超支化聚酰胺胺的自组装行为研究——微米级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与表征  141-162
  5.1 引言  141-144
  5.2 实验部分  144-145
    5.2.1 实验原料  144
    5.2.2 蜂窝状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144-145
  5.3 结果与讨论  145-161
    5.3.1 膜的蜂窝状结构表征  145-152
      5.3.1.1 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形貌  145
      5.3.1.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到的形貌  145-150
      5.3.1.3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的形貌  150-151
      5.3.1.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到的形貌  151-152
    5.3.2 膜的荧光性质  152-154
      5.3.2.1 荧光显微镜分析  152-153
      5.3.2.2 荧光光谱分析  153-154
    5.3.3 自组装膜形貌的影响因素  154-157
      5.3.3.1 湿度和温度  154-155
      5.3.3.2 不同浓度  155-156
      5.3.3.3 不同溶剂  156
      5.3.3.4 不同聚合物  156-157
    5.3.4 自组装机理探讨  157-161
  5.4 结论  161-162
第六章 装载染料的超分子体系在固体表面的组装行为研究——荧光功能化蜂窝状超支化聚酰胺胺膜的制备与表征  162-170
  6.1 引言  162-163
  6.2 实验部分  163-164
    6.2.1 实验原料  163
    6.2.2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163-164
      6.2.2.1 组装材料(dye-loaded HP(DETA-MA)1.2P)的准备——聚合物对染料的超分子封装  163-164
      6.2.2.2 膜的制备  164
      6.2.2.3 膜的表征  164
  6.3 结果与讨论  164-169
    6.3.1 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形貌  164-165
    6.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到的形貌  165-166
    6.3.3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的形貌  166-167
    6.3.4 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光谱分析  167-169
  6.4 结论  169-170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70-173
  7.1 全文主要内容  170-172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72
  7.3 展望  172-173
参考文献  173-203
附录1 符号说明  203-204
附录2 HP(DETA-MA)1.2 及其改性产物的荧光数据  204-211
致谢  211-21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投寄的学术论文  213-215

相似论文

  1. PMMA骨水泥在不同粘稠状态下抗肿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R687.3
  2. SET-LRP中氟醇溶剂的作用研究,O631.3
  3. 偶氮苯液晶共聚物的自组装及光控研究,O631.3
  4.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323.8
  5. PVDF/PMMA/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TB33
  6. 溶剂热体系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ATRP研究,TQ316.3
  7. 两亲性物质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Q52
  8. 用于提高体内外基因转染功效的亚油酸和聚苹果酸双接枝壳聚糖新型纳米载体,R450
  9. PMMA介质层铟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与研究,TN321.5
  10. 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TB383.1
  1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煤系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B383.1
  12. 新型树枝状聚合物靶向药物载体的合成与表征,TQ460.1
  13. 丙烯酸酯橡胶溶液聚合法的研究,TQ330.6
  14. 连续本体法PMMA树脂聚合工艺,TQ320.61
  15. 微波辐射法合成联苯乙酸的工艺研究,TQ245.12
  16. 氨基酸衍生物铜(Ⅱ)、镍(Ⅱ)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及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研究,O631.5
  17. 超支化聚酰胺酯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O634
  18. 新型催化剂在2-(4′-戊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合成中的应用,TQ245.12
  19. 两亲性多臂星状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O631.3
  20. 水性聚氨酯乳液合成及改性研究,TQ316.33
  21. 新型双-(β-酮胺)合钴(Ⅱ)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CMRP研究,O643.3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材料学 > 非金属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