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诗总集研究(通论)

作 者: 夏勇
导 师: 朱则杰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清诗总集 繁荣 流变 类型 体例 文献价值 文学意义 文化内涵 展望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所谓清诗总集,指一切含有清人诗歌之总集。清初以来,清诗总集的编纂活动绵延不绝,高潮迭起,总数估计至少在二千种以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学文化遗产;同时其自身也堪称清代历史上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文化现象,为我们考察编者的学术思想、美学观念,乃至相关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风气、文人群体、文学潮流等,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多样的学术视角。虽然清诗总集有着很高的认识、研究价值,但现有研究成果的整体数量与质量,均与之非常不匹配,尤其缺乏从宏观的层次出发,综合多个考察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总揽全局的概括性研究。本文即着眼于此,采取以面带点、点面结合的办法,尝试对清诗总集研究的几大主要议题作一通览性论述。全文分绪论、正论与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首先界定清诗总集的概念与范畴,其次简单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接着主要从宏观上阐述清诗总集对于清诗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正论凡六章。第一章首先从数量之大、类型之多与编者之众三个方面出发,着重对清代本朝出现的清诗总集编纂繁荣景象的具体表现进行概述;然后在清代初期、清代中期、清代末期、清代之后的框架下,对清诗总集编纂的流变过程作一鸟瞰式的勾勒。第二章将清诗总集扼要地分为全国、地方、宗族、唱和、题咏、课艺、歌谣、闺秀、方外、域外凡十个大类,主要从内部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各大类型的基本面貌、特色与成就等进行初步勾勒。第三章则以清诗总集的编纂体例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取舍标准、编排形式以及其他附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揭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与显著特征。以上三章均属本体论的范畴。接下来的三章均为功能论,依次探讨清诗总集的文献价值文学意义文化内涵。鉴于清诗总集从本质上来说,乃是一种文献载体,因而本文首先论述其文献价值。同时,又由于文献资料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所以本文主要立足于清诗研究,对清诗总集在清诗作品保存、作家资料两方面的文献价值进行初步论列,另外也涉及清代诗话、词曲、文赋乃至某些其他议题。再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清诗总集同样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主要着眼于专题研究,撷取诗学思想、诗人集会、诗歌流派三个议题展开论述,其中前二者采取概论与个案研究结合的方式予以探讨。至于清诗总集在文化研究方面的价值,更是包罗万象。本文仅择取偏于形而上的学术思想、偏于形而下的社会风情,以及相对处于中间层面的政治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作一示例性的初步论述,其他暂姑置不论。余论则尝试前瞻清诗总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若干较值得深入探研的议题。附录两种,分别对现有书目著录清诗总集与别集的混淆错乱情形,以及著录清诗总集编者信息不确切的问题,进行举例辨正。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凡例  10-11
目录  11-14
绪论  14-32
  一 清诗总集的定义与范畴  14-17
  二 清诗总集研究的回顾  17-23
  三 清诗总集研究的意义  23-29
  四 本选题研究的思路  29-32
第一章 清诗总集编纂的繁荣流变  32-82
  第一节 清诗总集编纂的繁荣  32-44
    一 数量之大  32-34
    二 类型之多  34-36
    三 编者之众  36-44
  第二节 清诗总集编纂的流变  44-82
    一 清代初期  45-52
    二 清代中期  52-61
    三 清代末期  61-69
    四 清代之后  69-82
第二章 清诗总集的基本类型  82-147
  第一节 全国类  83-92
    一 通代  83-85
    二 当代  85-90
    三 跨代  90-92
  第二节 地方类  92-103
  第三节 宗族类  103-108
  第四节 唱和类  108-114
  第五节 题咏类  114-122
  第六节 课艺类  122-127
  第七节 歌谣类  127-132
  第八节 闺秀类  132-138
  第九节 方外类  138-141
  第十节 域外类  141-147
第三章 清诗总集的编纂体例  147-208
  第一节 取舍标准  147-174
    一 个体选择与群体制衡  148-159
    二 中正平和与偏主一端  159-167
    三 文学本位与文献本位  167-174
  第二节 编排形式  174-192
    一 按作者编排  174-181
    二 按时代编排  181-185
    三 按门类编排  185-186
    四 按体裁编排  186-189
    五 按地域编排  189-191
    六 按诗题及其他  191-192
  第三节 附件  192-208
    一 序跋、凡例、题词  193-195
    二 目录  195-197
    三 小传  197-199
    四 评论  199-203
    五 诗话  203-206
    六 注释  206-208
第四章 清诗总集的文献价值  208-264
  第一节 作品保存  208-228
    一 遗佚作品  209-214
    二 集外作品  214-221
    三 文字校勘  221-228
  第二节 作者资料  228-249
    一 人物传  228-239
    二 艺文志  239-244
    三 交游录  244-249
  第三节 其他资料  249-264
    一 清人其他各体著作  249-255
    二 其他时代人之著作  255-257
    三 校勘与辑佚  257-261
    四 其他  261-264
第五章 清诗总集的文学意义  264-341
  第一节 清诗总集与诗学思想  265-290
    一 清诗总集与诗学思想概论  265-270
    二 清诗总集所含诗话诗论——以《诗乘发凡》为中心  270-281
    三 清诗总集所见诗学观念——以《湖海诗传》为中心  281-290
  第二节 清诗总集与诗人集会  290-319
    一 清人集会诗歌总集概观  291-298
    二 清初集会诗歌总集探微——以《湖舫诗》为中心  298-308
    三 清末集会诗歌总集新变  308-319
  第三节 清诗总集与诗歌流派  319-341
    一 清诗流派总集的形态  320-330
    二 清诗流派总集的功能  330-341
第六章 清诗总集的文化内涵  341-392
  第一节 清诗总集与学术追求  341-359
    一 文献意识  342-347
    二 存史观念  347-353
    三 经世精神  353-359
  第二节 清诗总集与历史变迁  359-375
    一 清诗总集与历史变迁概论  360-363
    二 清诗总集与历史变迁例说  363-375
  第三节 清诗总集与社会风情  375-392
    一 清诗总集所含风俗史料——以《歌仙刘三妹传》为中心  376-384
    二 清人风土诗歌总集概观  384-389
    三 歌谣、集会总集及其他  389-392
余论 清诗总集研究的展望  392-398
附录  398-424
  清诗总集别集互混丛考  398-418
  清诗总集编者著录辨正  418-424
主要参考文献  424-455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55

相似论文

  1. 建筑遮阳方式研究,TU226
  2. 多厅影院空间架构研究,TU242.2
  3. 钢在建筑中的技术表现力研究,TU-0
  4.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5. 词汇附带习得方式下通过阅读习得词汇的研究,G633.41
  6.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7.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8. 医药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F275
  9. 云烟高端品牌个性化文化内涵研究,F273.2
  10.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11. 不同条件下兔骨骼肌肌球蛋白流变学特性的研究,TS251.1
  12.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3.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14. 延边不同类型土壤微生态环境及其对烟叶质量影响研究,S572
  15.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部分对比研究,G633.3
  16. 基于遗传算法和粗糙集的聚类算法研究,TP18
  17. 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形成机制研究,TS251.1
  18.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S154.4
  19. 超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影响,R726.1
  20. 血浆内皮素-1及血流变与原发性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R775
  21. 冷应激和冷适应游泳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及主动脉NO,NOS的影响,R8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