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

作 者: 薛丽佳
导 师: 高人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武夷山 不同类型土壤 有机碳 黑碳 外源碳 分配规律
分类号: S15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红壤、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山地草甸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黑碳分配规律以及施加外源碳后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分配规律,旨在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主要存在于较大的250-2000μm粒级土壤中,对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中黑碳的研究发现,250-2000μm粒级土壤中黑碳含量则最高。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有机碳固定过程中黑碳起着重要作用。(2)在15℃和25℃两种温度培养条件下,在添加秸秆后培养至360 d的全土土壤有机碳,其增加率在25℃时升高更多(除黄壤1和黄壤性草甸土),说明升高温度促进了土壤外源有机碳的分解。不同粒级土壤有机碳的增加率有负值也有正值,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受到激发效应的影响。(3)外源碳(新碳)的含量在同一类型土壤的不同粒级中表现均为最大的是250-2000μm粒级,最小的是<50μm粒级。外源碳(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含量受到不同类型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的限制,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较低,进入土壤中的外源碳越多,而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较高,则进入土壤中外源碳含量越少。外源碳进入土壤不同组分含量比例从大到小的依次是250-2000μm粒级、50-250μm粒级、<50μm粒级,说明外源碳容易进入土壤颗粒较大的组分。土壤中新碳的分配比例在培养期间各个组分中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新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模式基本不变。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Abstract  3-4中文文摘  4-6目录  6-8绪论  8-20  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8-9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9-18    2.1 土壤有机碳组分分类  9-10    2.2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  10-12    2.3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影响因素  12-17    2.4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17-18  3 本研究侧重解决的问题  18-20第1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0-24  1.1 研究地的自然概况  20  1.2 研究方法  20-23    1.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0-21    1.2.2 实验方法  21-23  1.3 统计分析  23-24第2章 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分配规律研究  24-30  2.1 不同粒级土壤有机碳含量  24-25  2.2 不同粒级土壤黑碳含量  25  2.3 不同粒级土壤中有机碳与其黑碳的关系  25-27  2.4 讨论  27-30第3章 外源碳施加后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30-46  3.1 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30-41  3.2 土壤有机碳增加率与影响因素  41-43  3.3 讨论  43-46第4章 外源碳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分配规律  46-52  4.1 添加标记外源碳土壤δ~(13)C值的动态变化  46-47  4.2 土壤中外源碳的分配  47-48  4.3 土壤中外源碳分配比例  48-49  4.4 土壤中外源碳含量的影响因素  49  4.5 讨论  49-52第5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52-54  5.1 主要结论  52-53  5.2 研究展望  53-54参考文献  54-64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4-66致谢  66-68个人简历  68-69

相似论文

  1.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2.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3.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北黑土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研究,S153
  4.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S511
  5.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6. 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S158
  7.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S158
  8. 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S812
  9. 不同施肥措施对矿区复垦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S158
  10. 旅游度假地度假氛围研究,F592.7
  11.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S153.6
  12. 重金属胁迫下海州香薷根际微域细菌群落结构和特异基因表达研究,X173
  13. 碳纤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性能分析,TB381
  14. 毛竹林土壤碳素周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795.7
  15. 武夷山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研究,U491.1
  16. 过火后森林土壤黑碳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S714
  17.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S714
  18. 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X26
  19. 黄河干流有机碳及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规律,X143
  20.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P94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土壤成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