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革命到治理

作 者: 谢忠文
导 师: 徐觉哉
学 校: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结构功能 转型路径 转型动力 转型路线图
分类号: D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意识形态转型是一个综合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多以整体性研究为主,细节性、结构性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为了有效地考察意识形态转型的动力、路径、规律以及意识形态结构要素的变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辅之以结构功能主义,运用历史学、政治社会学的学科背景对意识形态转型进行综合研究。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特别是构建阐述史实的转型模型。通过这一转型理论的建构,本文对意识形态转型作了结构性研究。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将革命型意识形态在农村的变迁作为意识形态转型的场域进行研究。紧接着,本文将意识形态转型的几个关键概念(本文撷取了“人民公社”、“所有制”以及“阶级斗争”等概念)作为革命意识形态向治理型意识形态转型的考察范畴(第三章至第六章)。显然,本文的论述就是从意识形态结构要素的变迁来论述意识形态的转型问题。第七章试图在转型模型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未来趋势做了一些预测性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转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范畴进行。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描绘了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变迁的基本路线图,以意识形态结构性要素为考察对象,全面梳理了重要概念变迁史,并对意识形态转型的未来趋势做出了一些预测性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提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路线图。本文认为中国的意识形态转型是去激进化的过程,走了一条从“方法论层面”向“政策层面”,从“经济观”到“政治观”,从“外围”到“核心”的“软着陆”路径,这条路径区别于前苏东地区的“硬着陆”路径。后者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有目共睹,但前者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意识形态悬浮”、“意识形态阻滞”、“意识形态锁定”等负面问题,给“极左”的社会思潮再度复辟留下了理论空间。因此,意识形态转型必须处理要合理处理好一系列关系范畴(见第七章)。(2)意识形态转型的关键在于重新发现社会,尤其是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以造成意识形态分离后的重新整合。本文的结论部分分析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国家-政党-社会”三个主体的意识形态纠结互动的过程,指出了:(1)意识形态转型的本质一是向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回归(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三者在新的历史阶段上的理性复归,即政党的意识形态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向适当放松政党意识形态对社会和国家意识形态泛化策略的复归。(3)从意识形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说,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性的建构过程,由于构建的主观意图与现实境况或分或合的关系,这就使得在客观结构和表达结构之间存在关联性,但有时也会发生分离。观念(表达的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客观结构)之间密切相关。随着客观结构的发展和变迁,表达结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由于表达主体的利益制约,表达结构有时会呈现出滞后的状态。反映在意识形态转型中,就会发生意识形态的“悬浮”和“阻滞”现象。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11
导论 问题缘起和研究方法  11-35
  一、问题缘起  11-16
    (一) 革命与治理  11-14
    (二) 研究的意义  14-16
  二、文献综述  16-27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不确定性  16-17
    (二) 意识形态转型的相关研究  17-19
    (三) 意识形态转型的路径研究  19-25
    (四) 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研究  25-27
  三、逻辑起点、方法和结构  27-35
    (一) 逻辑起点  27-29
    (二) 分析方法  29-31
    (三) 结构安排  31-32
    (四) 主要论点  32-35
第一章 一种意识形态转型理论的建构  35-76
  一、"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转型"  35-49
    (一) 意识形态的结构  35-39
    (二) 意识形态的功能  39-45
    (三) "进化"(Evolving)VS"转型"(Transfomation)  45-46
    (四) 意识形态的分期  46-47
    (五) 意识形态的转型  47-49
  二、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论资源  49-54
    (一) 意识形态没有独立的历史  49-50
    (二) 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是阶级对立  50-52
    (三) 意识形态变迁是社会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  52-54
  三、意识形态转型的动力  54-65
    (一) 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54-55
    (二) 转型动力的三个视角  55-58
    (三) 转型的综合因素分析  58-65
  四、意识形态转型的结构性路径  65-74
    (一) 转型路径之一:位移  65-69
    (二) 转型路径之二:删除  69-70
    (三) 转型路径之三:替代  70-72
    (四) 转型路径之四:创设  72-73
    (五) 结构性的转型模型图  73-74
  五、意识形态转型的原则  74-76
第二章 意识形态转型的场域:人民公社的意识形态分析  76-102
  一、"人民公社"的意识形态根源  77-83
    (一) 经典作家的"公社"思想  77-79
    (二)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  79-80
    (三) 工读主义和新村主义  80-83
  二、作为意识形态作用场域的人民公社  83-86
    (一) 人民公社的结构演进  83-85
    (二) 人民公社的产权模式  85-86
    (三) 人民公社的分配模式  86
  三、人民公社的意识形态演绎:从嵌入到制度化  86-95
    (一) 意识形态的嵌入:"四清"和"社教运动"  86-90
    (二) 意识形态的强化:革命的农村公社  90-91
    (三) 人民公社的意识形态分析  91-95
  四、人民公社的解体与革命型意识形态的终结  95-102
    (一) 革命型意识形态终结与人民公社的解体  95-97
    (二) 革命意识形态终结后的意识形态供给  97-101
    (三) 革命意识形态终结后的组织更新  101-102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意识形态转型:阶级斗争话语的合理化  102-124
  一、阶级斗争成为意识形态结构要素的历史溯源  102-105
  二、阶级斗争概念的结构演进  105-114
    (一) 阶级斗争的结构嵌入:从传统解体到国民革命  105-107
    (二) 阶级斗争的指向转移:从国民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107-109
    (三) 阶级斗争的政治转向: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  109-114
  三、阶级斗争将趋于合理化  114-121
    (一) 阶级斗争合理化的内涵  114-115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斗争合理化的初步设想  115-118
    (三) 阶级斗争趋于合理化的原因分析  118-121
  四、意识形态转型与阶级斗争的合理化  121-124
第四章 经济结构与意识形态转型:所有制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和分离  124-152
  一、所有制的意识形态渊源  124-130
    (一) 作为一种异化状态的私有制:马克思  124-128
    (二) 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公有制:苏联  128-130
  二、意识形态嵌入的单一所有制  130-145
    (一) 公有制是革命型意识形态演绎的经济结构  130-132
    (二)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与博弈: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  132-134
    (三) 革命型意识形态的初步建构  134-145
  三、所有制与革命意识形态分离:探索混合所有制的艰难历程  145-149
    (一) 混合所有制的含义:内部混合与外部混合  145
    (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论争  145-146
    (三) 改革后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去意识形态化  146-149
  四、治理型意识形态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149-152
第五章 理论结构张力与意识形态转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兴起与覆灭  152-181
  一、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152-157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阐述  152-154
    (二) 苏联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发展  154-157
  二、建国前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接受历程  157-162
    (一)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滥觞  157-159
    (二) 从俄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联合专政  159-161
    (三) 从工农联合专政到抗日民主专政  161-162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形式  162-169
    (一) 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历史背景  163-164
    (二) 人民民主专政经济目标  164-167
    (三) 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  167-168
    (四) "革命转变理论"的核心:理论地位  168-169
  四、无效的意识形态供给:"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69-181
    (一) "不断革命论"的意识形态之源  170-173
    (二)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与"九大"、"十大"  173-175
    (三)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覆灭  175-181
第六章 意识形态转型必须处理的几对范畴  181-192
  一、主导性与社会性  181-183
  二、内聚性和开放性  183-185
  三、继承性与断裂性  185-188
  四、超越性与现实性  188-189
  五、生产性与有效性  189
  六、一元性与多样化  189-192
结语  192-195
参考文献  195-206
后记  206-209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3. 织物结构对无缝运动内衣面料性能影响的研究,TS941.15
  4. 对下肢体残疾者裤装结构与功能特性的研究,TS941.2
  5.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6. 大学美育功能研究,G640
  7.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9.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10. 从新闻叙事话语角度看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H059
  11.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12. 中外英文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结构和功能对比研究,H315
  13.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952
  14. 大学英语报刊阅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H313
  15. 从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I046
  16. 简论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策略的操控,H059
  17. 上海近郊某地区犬Torque Teno virus感染率调查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S858.292
  18.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B089
  19. 意识形态对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影响,I046
  20.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I046
  21.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