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作 者: 丛明
导 师: 何宗健;刘足根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赣江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因子
分类号: Q958.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通常污染严重的水生态系统,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往往相对简单,功能会部分丧失。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可以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受干扰程度与健康状况。因此,通过对底栖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水体受污染的程度,掌握赣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构建赣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体系与评价标准,并最终评价赣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人类科学合理开发赣江流域提供科学依据,并可对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及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提供科技支撑。本文研究依托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赣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与技术示范”课题(2008ZX07526-008-01),首次对赣江流域底栖动物进行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以及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为今后赣江流域污染防治与治理,以及河流生态系统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赣江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线形动物4大类,包括27科73种,分别隶属于蛭纲、寡毛纲、多毛纲、软甲纲、昆虫纲、腹足纲、瓣鳃纲和线虫纲,三个水情期(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软体动物均占优势。其中丰水期18科44种;枯水期20科44种;平水期采集到20科48种。丰水期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枯水期优势种为淡水壳菜;平水期优势种为河蚬。敏感指示种包括中华新米虾、钩虾、沼虾、放逸短沟蜷、蜉蝣、箭蜒、淡水壳菜等9种,表明赣江水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2)赣江流域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研究表明:刮食者和滤食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收集者,捕食者、撕食者次之。通过对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空间动态的分析得出,各功能摄食类群能够反映空间序列上各资源位点的生态特征,其分布特征明显受空间资源位的限制。(3)基于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赣江流域影响底栖动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位、流域经纬度、流速、水柱重金属Pb、Zn及硫化物,影响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域经纬度、Cr6+、水柱重金属Pb、Zn、粪大肠杆菌、硫化物以及水柱中Cu;枯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域经纬度、水位、F-、水柱Zn及流速,影响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域纬度、水柱Zn、挥发酚、水柱Cu及BOD5。从而得出底栖动物与主要环境因子相关系数都很高,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密度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都很强。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21
  1.1 底栖动物及其研究进展  9-13
    1.1.1 底栖动物概念  9-11
    1.1.2 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11-13
  1.2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及其研究进展  13-15
    1.2.1 生物完整性指数  13-14
    1.2.2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研究进展  14-15
  1.3 河流及其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15-17
    1.3.1 河流及河流的价值  15-16
    1.3.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内涵  16-17
  1.4 我国河流污染现状  17-19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9-21
    1.5.1 研究意义  19
    1.5.2 研究内容  19-20
    1.5.3 技术路线  20-21
第2章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21-39
  2.1 引言  21-22
  2.2 研究方法  22-26
    2.2.1 野外采样  22-25
    2.2.2 底栖动物样品处理  25-26
    2.2.3 数据处理  26
  2.3 研究结果  26-37
    2.3.1 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26-27
    2.3.2 底栖动物丰度组成与分布  27-33
    2.3.3 底栖动物优势属种  33-34
    2.3.4 底栖动物多样性特征  34-37
  2.4 讨论  37-38
  2.5 本章小结  38-39
第3章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研究  39-54
  3.1 前言  39-40
  3.2 研究方法  40-42
    3.2.1 野外采样  40
    3.2.2 底栖动物样品处理  40
    3.2.3 评价方法  40-42
  3.3 研究结果  42-53
    3.3.1 功能摄食类群组成  42-46
    3.3.2 功能摄食类群空间分布  46-53
  3.4 讨论  53
  3.5 本章小结  53-54
第4章 环境因子对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的影响  54-69
  4.1 前言  54-55
  4.2 研究方法  55-59
    4.2.1 野外采样  55
    4.2.2 底栖动物样品处理  55
    4.2.3 数据处理  55-59
  4.3 研究结果  59-68
    4.3.1 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61-64
    4.3.2 密度分析  64-68
  4.4 讨论  68
  4.5 本章小结  68-69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69-71
  5.1 结论  69-70
  5.2 建议  70-71
致谢  71-72
参考文献  72-79
附录 底栖动物调查名录  79-81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3.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4.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5.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6.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7.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预测模型研究,X826
  8.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9.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10.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1.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12. 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X826
  13. 骏枣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665.1
  14.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X145
  15. 中国蛤蜊和文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S917.4
  16.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主要营养成分和生理变化对养殖水体中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S917.4
  17. 围封和放牧对辽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肥力提高的影响,S812
  18.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S718.5
  1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相关基因资源的宏基因组学研究,S714.3
  20. 施用中度嗜盐菌盐碱地棉田细菌群落结构研究,S154.3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水生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