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调查及其素质—应激模型探索

作 者: 苑光宗
导 师: 傅文青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医学心理学
关键词: 青少年 危险行为 流行现状 心理社会因素 素质-应激模型
分类号: R749.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1)调查苏州中学生六大类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和精神障碍前临床期心理特征;(2)研究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冲动、感觉寻求以及攻击敌意个性特征,揭示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关系;(3)探索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易感/保护性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和素质-应激模型。方法:(1)按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三所苏州中等教学水平的学校在校中学生1486名,发放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RBQ-A),Barratt冲动量表(BIS)、大五人格测验简本神经质分测验(NEO-FFI-N)、Zuckerman-Kuhlman人格量表(ZKPQ)、家庭环境量表(FES-F)、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人格障碍问卷-4~+ (PDQ-4~+),中学生填好后现场统一收回。(2)在进行问卷评估的高中生中随机选取600名,进一步进行神经系统软体征检查,所有数据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应用SPSS 17. 0和AMOS17.0统计软件包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发现六大类危险行为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不健康饮食与/或缺乏体力活动为61.13%,吸烟与/或过度饮酒行为20.70%,破坏纪律与/或违法行为18.52%,攻击与/或暴力行为16.06%,自杀与/或自残行为12.39%,无保护性行为3.03%;反映青少年精神障碍前临床期心理特征的人格障碍阳性率为5.06%~16.69%,神经系统软体征阳性率在0.35%~32.93%之间;(2)男生攻击与/或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或违法行为、吸烟与/或过度饮酒行为以及无保护的性行为的发生率和发生频度均显著高于女生(p<0.01);自杀与/或自残行为发生频度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1),而发生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危险行为发生率和频度在年级、家庭背景以及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3)危险行为高危组在冲动性、神经质、冲动感觉寻求、攻击敌意、负性生活事件应激以及家庭矛盾性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家庭亲密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青少年各类危险行为得分以及总分与冲动性、神经质、冲动感觉寻求、攻击敌意、负性生活事件应激以及家庭矛盾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家庭亲密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偏执型、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倾向也呈显著正相关;(5)性别、主观个体社会地位、注意冲动、运动冲动、家庭亲密度、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攻击敌意以及冲动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等因素可以对危险行为进行预测,分别解释初中生和高中生群体危险行为40.3%和38.8%的变异量;(6)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冲动性及家庭亲密度和危险行为的关系模型拟合指标:χ~2=235.19,CMINDF=3.095,GFI=0.962,CFI=0.966,RMSEA=0.055;生活事件应激、神经质人格及家庭亲密度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模型拟合指标:χ~2=217.34,CMINDF=4.264,GFI=0.957,CFI=0.960,RMSEA=0.059;生活事件应激、冲动感觉寻求与攻击敌意特质以及家庭亲密度和危险行为的关系模型拟合指标:χ~2=170.35,CMINDF=2.012,GFI=0.969,CFI=0.975,RMSEA=0.041,说明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结论:(1)六大类危险行为在中学生群存在一定的发生率和发生频度,人格障碍倾向和神经系统软体征也有一定阳性率;(2)危险行为高危群体表现为高水平的冲动性、神经质、冲动感觉寻求、攻击敌意、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家庭矛盾性、人格障碍倾向和较低的家庭亲密度,说明这一群体冲动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冲体验到负性情感,感受更多的生活事件应激、家庭矛盾性和更少的家庭亲密度,并且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密切;(3)男性、非独生子女、低水平个体主观社会地位、高冲动性、神经质、冲动感觉寻求、攻击敌意、应激、矛盾性可以对危险行为进行正向预测,而女性、独生子女、高水平个体主观社会地位以及亲密度对危险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提示男性、低自我价值感、冲动控制能力差,负性情绪化,生活事件打击,家庭矛盾冲突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而女性、高自我价值感以及家庭关系和睦是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4)生活事件应激与冲动、神经质、感觉寻求和攻击敌意人格特质在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而家庭亲密度则能够降低生活事件应激对危险行为的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1
引言  11-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9
  一 研究对象  15
  二 研究方法  15-18
  三 统计分析  18-19
结果  19-37
  一 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精神障碍前临床期心理特征  19-27
    (一) 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率研究  19-22
    (二) 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频度研究  22-25
    (三) 青少年精神障碍前临床期心理特征研究  25-27
  二 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27-34
    (一) 危险行为高危组与对照组心理社会因素差异比较  27-29
    (二) 青少年危险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  29-32
    (三) 青少年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2-34
  三 青少年危险行为素质?应激模型探索  34-37
    (一) 危险行为冲动性、家庭亲密度易感应激模型  34
    (二) 危险行为神经质人格、家庭亲密度易感应激模型  34-35
    (三) 危险行为冲动感觉寻求、攻击敌意人格及家庭亲密度易感应激模型  35-37
讨论  37-46
  一 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及精神障碍前临床期心理特征  37-40
    (一) 危险行为发生率及发生频度的性别差异  37-38
    (二) 危险行为发生率及发生频度的学段、年级差异  38
    (三) 危险行为发生率及发生频度的独生子女差异  38-39
    (四) 危险行为发生率及发生频度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39
    (五) 青少年精神障碍前临床期心理特征  39-40
  二 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探讨  40-43
    (一) 青少年危险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  40-42
    (二) 青少年危险行为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2-43
  三 青少年危险行为素质?应激模型探索性分析  43-44
  四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44-4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5
综述: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现状  55-76
  参考文献  67-76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76-77
附录  77-81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1-82
致谢  82-83

相似论文

  1.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2.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3.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G449
  4.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5. 我国大众传播中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现象分析,G80-05
  6. 陕西省优秀青少年竞走运动员技术动作和训练现状的调查分析,G821
  7. 青少年学生担忧倾向性:结构、测量及特点研究,B841
  8. 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感觉寻求水平和事件相关电位CNV实验研究,R749.99
  9.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B844.2
  10.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669.5
  11. 定向运动健身方案对青少年体质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G826-4
  12. T细胞免疫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抽动障碍关系的研究,R749.94
  13. 青少年行为智慧及其与社会智力的关系,B844.2
  14. 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例青少年PTSD的探讨研究,R749.5
  15. 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研究,C913.5
  16. 以美育心理学为依托的青少年影视素质教育研究,J90-4
  17. 青少年危险行为特点研究及其保护/危险因素模型探索,D669.5
  18. 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R749.2
  19. 警示义务研究,D913
  20. 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D923.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