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劳森和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作 者: 李俊
导 师: 陈正发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劳森 鲁迅 女性形象 社会地位 异化 悲剧命运 比较文学
分类号: I10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劳森鲁迅在各自的民族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其作品的研究历来是批评界的热点。然而,至今仍没有人尝试将二者的小说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作一比较。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劳森和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并揭示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第一章简单介绍劳森和鲁迅各自的生平、创作及其人物形象的一般特点。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笔者的看法和本研究课题的意义。第二章讨论劳森和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主要目的。劳森的丛林女性是澳大利亚民族形成时期丛林人的化身,是民族英雄的代言人。通过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劳森向人们展示了澳大利亚的丛林生活面貌和丛林人的英雄气概,高度赞扬了丛林人的高贵品质。鲁迅成功塑造了旧中国封建社会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探究了她们悲剧的根源,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这些女性身上也表现出当时国人的特点,鲁迅旨在通过揭示她们的悲剧唤醒民众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旧制度。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这些女性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不同的背景下,这些女性形象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她们有着相似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地位都很低下,都从属于男性,是男人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然而,她们的地位却又不甚相同。丛林女性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丛林男人既需要又排斥她们;而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则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其次,这些女性形象都被社会所异化了。她们是受害者却不知反抗,反而屈从或认同自己的命运和地位,并不自觉地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但这种异化的方式却又有所不同。恶劣的丛林环境及艰苦的丛林生活异化了丛林女性,使得她们丧失了明显的女性特征,而且丛林的破坏性作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重大影响,使人与人之间隔绝,最终导致丛林女性的精神崩溃。中国的女性则是为封建社会及封建势力所异化,导致她们妻性的丧失和母性的膨胀。第三,她们都过着非人的艰苦生活,都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作者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却有所不同。丛林女性只是丛林和丛林男人的受害者,并不是整个社会制度绞杀了她们。而中国女性则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是罪恶的封建势力最终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此外,作者塑造她们悲剧命运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劳森是为了表现丛林生活的真实面貌,以此赞扬丛林人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而鲁迅则是为了批判罪恶的封建制度,号召民众进行社会革命推翻不合理的社会秩序。第四章主要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澳大利亚的丛林传统决定了劳森的丛林女性形象具有明显的丛林人特征。中国的封建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必然带上封建社会的政治色彩。鉴于国内外对劳森和鲁迅作品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尝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这两类女性形象作一探讨,从中找出她们的相同点和独特之处,并把这些特点与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研究,以期对这些形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两位作家的作品提供一些借鉴。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Abstract  5-7
中文摘要  7-10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0-17
  1.1 Henry Lawson and His Bush Stories  10-12
  1.2 Lu Hsun and His Short Stories  12-14
  1.3 Criticism on Lawson and Lu Hsun  14-17
Chapter Two Female Images in Lawson's and Lu Hsun's Stories  17-25
  2.1 Female Images in Lawson's Stories  17-21
  2.2 Female Images in Lu Hsun's Stories  21-25
Chapter Thre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emale Images  25-43
  3.1 Women's Status  25-29
  3.2 Women's Alienation  29-37
  3.3 Women's Tragic Fate  37-43
Chapter Four Caus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43-52
  4.1 The Australian Tradition  43-47
    4.1.1 The Bush in the Australian Tradition  43-44
    4.1.2 Women in the Australian Tradition  44-47
  4.2 The Chinese Tradition  47-52
    4.2.1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48-49
    4.2.2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49-5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2-54
Bibliography  54-56
Publications  56

相似论文

  1.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2.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3.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4.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5.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6.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7.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8.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9.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10.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1.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12. 唐仕女画与洛可可绘画女性艺术形象之比较,J20-03
  13. 女性美的不同诠释,J209.1
  14. 中学教学中对网络文化异化的应对,G434
  15. 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I207.42
  16. 从空间叙事角度分析《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悲剧的必然性,I712.074
  17. 《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探析,I561.074
  18. 网络游戏道德问题研究,F49
  19. 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B84-06
  20. 微博在企业内部传播中的适用性研究,F272
  21. 转换机制理论与赛博空间中人的异化,G20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