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
作 者: 许元洪
导 师: 余岱宗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学科教学
关键词: 言语生命 鲁迅小说 教学研究
分类号: G63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数量虽有所减少,鲁迅小说作品仍是选编者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摆在中学师生面前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读懂鲁迅小说作品,还原小说真实面貌,真正走进小说世界,与鲁迅展开心灵对话,获取灵魂上次洗礼。本文试图用潘新和“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理论”来对高中鲁迅小说教学作深入研究,言语生命表现论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认为,以往语文教学一个积弊是,作品阅读教学关注的都是语言问题,是对语言的解码和编码,漠视人的精神生命。在表现论、存在论视野下,首先关注的是人,是与言语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生命,是言语和生命存在的关系。当前文学作品文本解读重要一个发展趋势是指向言语生命的解读,言语生命解读不仅是解读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长期以来中学鲁迅小说教学之所以低效乃至受到学生反感,.正是由于旧有教学模式偏重于语言的肢解和知识点的串烧,把一篇血脉相连自成一体的作品割裂得面目全非,导致学生对鲁迅小说敬而远之,不堪卒读。鉴于以往鲁迅小说教学中非生命化倾向,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在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理论指引下对当前鲁迅小说中存在教学弊端和文本解读误区客观分析,进行全新教学尝试,以期探索中学鲁迅小说教学出路,从而把中学鲁迅小说教学研究引向良性发展轨道。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abstract 3-4中文文摘 4-7引言 7-11第一章 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理论新主张 11-20 一、言语生命表现论理论溯源:寻根与把脉 11-16 二、中学语文言语生命表现论教学观发展历程:指向与归化 16-20第二章 鲁迅小说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20-40 一、莆田市秀屿区鲁迅小说作品教学问卷调查及分析 20-25 1. 鲁迅小说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问题与现状 20-24 2. 鲁迅小说教学启示:相遇与对话 24-25 二、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纲要述评:存在与表现 25-27 三、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理论指导下高中鲁迅小说具体篇目教学探险 27-40 1. 《阿Q正传》:逻辑荒诞与精神喜剧 27-31 2. 《祝福》:礼教铁幕与心灵挣扎 31-36 3. 《药》:黑色幽默与灵魂药方 36-40第三章 中学鲁迅小说教学应坚持"两个避免,一个导向" 40-48 一、中学鲁迅小说作品教学应做到"两个避免" 40-44 1. 泛政治化解读:规训与伪圣 40-42 2. 伪科学化解读:线性与假序 42-44 二、鲁迅小说教学应坚持"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导向 44-48第四章 、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反思与重构 48-53 一、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反思 48-51 1. 高举生命旗帜,将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进行到底:坚守与反观 48 2. 读中写,写中读,将阅读导向文本第二次创作 48-51 (1) "初感""直感""语词化" 48-49 (2) 第二次创作:读写互动与误读 49-51 二、言语生命表现论阅读教学理论重构 51-53 1. 中学语文解读的特殊性:打底与筑基 51 2. 解读的复合性:纠结与梳理 51-53结论 53-55注释 55-58参考文献 58-61附录 61-62致谢 62
|
相似论文
- 职高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G633.6
- 高中生生物学习策略调查与教学研究,G633.91
- 新课程实践中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G633.55
- 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H319
- 普通高中空乘班化学教学的研究,G633.8
- 男高音的歌唱艺术与教学研究,J616
- 浅析歌剧《白毛女》片段《杨白劳》唱段的艺术处理,J616
- 汉语情态补语英译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H195
- 汉语副词“再、又”与越南语副词“n(?)a、l(a)i”对比及教学研究,H44
- 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考察与分析,H195
- 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G642.4
- 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G623.2
- 多维互动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1
- 中学生物对话教学研究,G633.91
- 高中教师教研团队的研究,G635.1
- 数学概念中的辩证关系及其教学研究,O1-0
- “双重乐感”理念下视唱练耳教学的初步研究,J613.1
- 研究生英语有效教学研究,H319
- 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319
- 日本留学生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H19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汉语语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