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初始损伤对Mode I/II混合加载下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

作 者: 刘中炜
导 师: 王国珍;陈剑虹
学 校: 兰州理工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ModeI/II混合加载 损伤 断裂 孔洞 缺口 应力-应变
分类号: TB1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有限元(FEM)计算及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对一种低合金高强钢中的初始损伤孔洞对ModeⅠ/Ⅱ混合加载下的后续损伤演化和断裂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创新性结论如下:(1) ModeⅠ/Ⅱ混合加载下,缺口前钝化侧的孔洞在外加载荷P/Pgy<0.2时没有长大;0.2<P/Pgy<0.8内缓慢长大;在P/Pgy>0.8后快速长大,且长大速率随P/Pgy而增加。锐化侧的孔洞在整个加载范围内基本没有长大。整体孔洞面积分数fa随P/Pgy的增加源于钝化侧孔洞的长大。钝化侧较高的三向应力度σ_m/(?)和等效塑性应变εp是其孔洞长大的主要力学原因。(2)纯ModeⅠ加载时,缺口中心区的大部分孔洞在高σ_m/(?),εp的作用下快速长大,导致最快的损伤发展速率和最低的延性起裂韧性,起裂位置在缺口中心,ModeⅠ/Ⅱ复合加载时,随ModeⅡ比例的增加,钝化侧的孔洞长大速率总体上减慢;锐化侧孔洞由略有长大,到基本不变,再到尺寸减小而发生转变。因而导致总体的损伤发展速率随ModeⅡ比例的增加而减小。钝化侧孔洞长大最快列的位置,随ModeⅡ比例的增加,由靠近缺口中心向远离缺口中心移动,由孔洞长大最快列所决定的延性起裂位置发生相应移动。上述孔洞长大和聚合行为及材料延性起裂位置和起裂韧性随ModeⅡ比例的变化源于ModeⅠ/Ⅱ复合加载时,缺口前端的三向应力度σ_m/(?),和等效塑性应变εp的分布随ModeⅡ比例的变化。较高σ_m/(?)和εp处的孔洞长大速率快,聚合得早,决定了延性起裂位置和起裂韧性。(3)当外加载荷P/Pgy<0.8时,不同初始损伤量的三个试样的孔洞面积分数fa随P/Pgy基本不变;0.8<P/Pgy<1.0时,缓慢长大;P/Pgy>1.0后,三个试样的孔洞面积分数fa都随P/Pgy迅速增加,且初始损伤孔洞越大,孔洞面积分数fa增长越快,即损伤演化速率加快。孔洞面积分数fa的变化主要源于钝化侧孔洞的长大。在锐化侧,孔洞尺寸基本不变或略微减小。随初始孔洞尺寸增加(即初始损伤量增加),钝化侧孔洞周围的局部三向应力和塑性应变εp的值增大,孔洞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使较高载荷P/Pgy时的孔洞长大速率增大,使孔洞与缺口之间的聚合发生得更早,材料的延性起裂韧性(Pi,E)降低。(4) GTN损伤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预测ModeⅠ/Ⅱ混合加载下具有较高ModeⅠ比例的试样发生于钝化侧的微孔型延性起裂的位置和裂纹扩展方向。而不能预测ModeⅡ比例很高时,发生于锐化侧的剪切型开裂。用GTN模型模拟预测的延性起裂韧性P~i和E要高于实验测定值。其主要原因是GTN模型用微孔体积分数f~v这一损伤变量隐式地描述孔洞长大和聚合的损伤演化过程,而未考虑具体孔洞的尺寸,形态,分布和方位对损伤演化和断裂过程的影响。由于GTN模型是基于微孔洞的形核,长大和聚合的延性断裂机理而建立的,在三向应力度σ_m/(?)较高时,这一机理的主导作用加强,其对损伤断裂预测的准确性提高,因此在纯ModeⅠ加载时预测值与实验吻合程度最好。随ModeⅡ比例的增加,裂纹扩展阻力曲线升高,裂纹扩展韧性增加。(5)当初始损伤孔洞在缺口前呈周期性均匀分布时,裂纹沿径向的一列孔洞直线扩展,裂纹扩展速度快,扩展阻力低。当孔洞呈错开的非周期性均匀分布时,裂纹沿径向呈“之”字形扩展,相距较近的孔洞诱导了裂纹扩展路径。当大小相同的孔洞呈随机混乱分布时,位于钝化侧高σ_m/(?)和εp区的孔洞长大快,且相距较近的孔洞优先长大聚合,导致在缺口前一定距离处延性起裂。随后裂纹扩展沿高σ_m/(?)和εp的路径,并被距裂纹较近的孔洞所诱导,使裂纹呈不规则曲线扩展,与实验观察吻合。当大小不同的孔洞呈随机混乱分布时,其裂纹起裂和扩展形貌与大小相同的孔洞呈随机混乱分布时相似,只是大尺寸的孔洞长大快,在诱导裂纹扩展路径中起主导作用,与实验观察十分吻合。当椭圆形孔洞呈随机分布时,孔洞位向对裂纹扩展路径有重要影响。当孔洞的长轴与缺口切向垂直时,孔洞长轴两端产生高的应力,应变和损伤集中,使孔洞的长大,聚合加快,并诱导裂纹沿这些孔洞扩展。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提高材料的延性断裂韧性,在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中,应尽可能使夹杂/孔洞的尺寸减小,并使其尽可能呈球形,在空间上呈随机均匀分布。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2
第一章 绪论  12-23
  1.1.工程背景及本课题研究意义  12-1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22
    1.2.1 材料延性损伤断裂机理和模型的研究现状  13-14
    1.2.2.初始损伤对材料后续损伤演化与断裂行为的影响  14-16
    1.2.3 Mode Ⅰ/Ⅱ混合加载下材料断裂行为的研究进展  16-22
    1.2.4 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2-23
第二章 Mode Ⅰ/Ⅱ混合加载下缺口前初始孔洞的长大行为  23-32
  2.1 有限元(FEM)模型  23-25
  2.2 结果与讨论  25-31
  2.3 结论  31-32
第三章 Mode Ⅰ/Ⅱ混合比对初始损伤孔洞  32-49
  3.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32
  3.2 结果与讨论  32-48
  3.3 小结  48-49
第四章 Mode Ⅰ/Ⅱ混合加载下缺口前初始损伤量对后续孔洞长大和聚合的影响  49-60
  4.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9-50
  4.2 结果与讨论  50-60
第五章 GTN损伤模型对Mode Ⅰ/Ⅱ混合加载下延性断裂的预测  60-92
  5.1 引言  60-61
  5.2 实验方法  61
  5.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61-63
  5.4 实验与计算结果  63-79
    5.4.1 模拟和实验的载荷位移曲线  63-66
    5.4.2 不同Mode Ⅰ/Ⅱ混合比下的损伤演化和断裂过程的模拟结果  66-75
    5.4.3 不同Mode Ⅰ/Ⅱ混合比下的损伤断裂过程的实验观察结果  75-79
  5.5 讨论  79-90
    5.5.1 GTN损伤模型对Mode Ⅰ/Ⅱ混合加载试样延性起裂位置和裂纹扩展方向的预测  80-81
    5.5.2 GTN损伤模型对Mode Ⅰ/Ⅱ混合加载试样韧性的预测  81-84
    5.5.3 Mode Ⅰ/Ⅱ混合加载时的延性损伤和断裂的力学分析  84-90
  5.6 总结  90-92
第六章 缺口前初始夹杂/孔洞分布对Mode Ⅰ/Ⅱ混合加载下延性裂纹扩展的影响  92-111
  6.1 有限元计算模型  92-94
  6.2 孔洞分布对延性裂纹扩展形貌的影响  94-109
  6.3 不同孔洞分布时的裂纹扩展阻力曲线  109-110
  6.4 总结  110-111
结论  111-114
参考文献  114-119
致谢  119-120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20

相似论文

  1. 普洱茶抑制乳腺癌SHZ-88细胞及保护亚基胍诱导的胃癌前病变和放疗损伤的作用,R285.5
  2. 长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高速弹丸撞击特性研究,TB332
  3. 苹果多酚对UVB诱导HepG2细胞损伤的防护与修复研究,S661.1
  4. 益肾活血法防治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肾损伤的临床研究,R277.5
  5. 利用城市给水厂污泥制砖技术研究,X703
  6. 醋酸铅对鲤鱼卵巢上皮细胞毒性的研究,X174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8. 腺苷介导的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缺血后心肌保护作用,R542.22
  9. 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575.5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R651.3
  11. 颈段脊髓损伤的麻醉处理,R614
  12. 麻醉深度对体外循环脑损伤的影响,R614
  13. 万胜化风丹的急性肝肾毒性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85.5
  14. 踝关节及周围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R687.3
  15. Nrf2-ARE通路在离体鼠心缺血/吡那地尔后处理中作用的研究,R96
  16. 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对家兔小腿骨骼肌酶组织化学的影响,R-332
  17. 乙醛脱氢酶2在法舒地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探讨,R54
  18. 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肌MMP-2影响,R726.5
  19. BMS-34554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粒细胞浸润及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R651.2
  20. 盐酸氨溴索对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肺损伤作用的临床观察,R726.1
  21.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Ngb与Caspase-3的相关性研究,R7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基础科学 > 工程数学 > 计算数学的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