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谷隆在玉米及土壤上的残留研究

作 者: 许允成
导 师: 范志先
学 校: 吉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药学
关键词: 利谷隆 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液质联用 玉米 残留
分类号: S48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对利谷隆linuron在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样品中的利谷隆进行了确证研究。 采用甲醇水溶液提取、SPE C18柱结合石油醚液液分配净化、不锈钢Kromasil 5μmC18柱分离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栅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别对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降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另外,还采用LC-MS-APCI检测技术对样品中的利谷隆进行了确证。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栅检测分析技术的最小检出量为2×10-9g,但是WATERS 2996型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最小检出量比光栅检测器略低;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1。添加回收率试验的添加浓度为0.05mg·kg-1、0.1mg·kg-1、1.0mg·kg-1,各添加水平回收率分别为83.7%~94.7%(玉米籽粒),93.3%~105.3%(玉米植株),96.0%~109.7%(土壤)。 在玉米田中播后苗前喷施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2812.5g·hm-2(有效成分),2年试验结果表明:测出玉米植株上的残留量施药后14d为0.08mg·kg-1(2002年),施药后15d为0.39mg·kg-1(2003年);土壤上的原始沉积量为4.58~7.02mg·kg-1,施药后第14d采样,降解率为72~80%。施药后115d,降解率为92%(2002年)。植株中由于第一次采样时间为施药的第14d(2002年)和第15d(2003年),因此建立田间降解动态方程没有实际意义。利谷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需要用Ct=C0t-k方程拟合。2002年利谷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为:Ct=3.68t-0.3363,r=-0.9373,半衰期(T1/22.1d;2003年的为:Ct=2.39t-0.3745,r=-0.9086,T1/21.8d。总之,按照化学品评价准则利谷隆无论在玉米植株中,还是在土壤中都属于易降解农药。 同时测定了利谷隆在玉米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从测定数据可知,两地无论高剂量还是低剂量施药,在玉米籽粒、植株中的利谷隆含量均低于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稍高,降解较慢,土壤样品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46mg·kg-1(2002年),0.53mg·kg-1(2003年)。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参照利谷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建议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在玉米中合理使用准则是施药量不要高于1875g·hm-2(有效成分),施药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不少于30d。利谷隆的ADI值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0.002mg·kg-1,并规定利谷隆在饲料玉米上的MRL为1mg·kg-1,谷物上为0.25mg·kg-1;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引言  11-19
  1.1 利谷隆的理化特性、质谱与光谱图  11-14
    1.1.1 质谱图  12
    1.1.2 紫外吸收光谱图  12-13
    1.1.3 红外吸收光谱图  13
    1.1.4 核磁共振波谱图  13-14
  1.2 利谷隆毒理学研究进展  14-16
    1.2.1 毒性  14-15
      1.2.1.1 急性毒性  14
      1.2.1.2 慢性毒性  14
      1.2.1.3 对生殖的影响  14
      1.2.1.4 致畸性  14-15
      1.2.1.5 致突变性  15
      1.2.1.6 致癌性  15
      1.2.1.7 对器官的毒害  15
      1.2.1.8 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归宿  15
      1.2.1.9 毒理学数据  15
    1.2.2 生态效应  15
      1.2.2.1 对鸟的影响  15
      1.2.2.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5
      1.2.2.3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15
    1.2.3 环境归宿  15-16
      1.2.3.1 利谷隆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降解和代谢  15-16
      1.2.3.2 在水中的降解  16
      1.2.3.3 在植物体内的降解  16
  1.3 利谷隆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6-19
    1.3.1 产品分析  16
      1.3.1.1 非水滴定法  16
      1.3.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
    1.3.2 残留分析  16-19
      1.3.2.1 前处理  16-17
      1.3.2.1 气相色谱法  17
      1.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7
      1.3.2.3 电化学分析法  17-19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及土壤上利谷隆残留动态研究  19-29
  2.1 材料与方法  19-22
    2.1.1 小区试验概况  19
    2.1.2 残留试验田间设计  19-20
    2.1.3 测定条件和方法  20-22
      2.1.3.1 试剂和仪器  20
      2.1.3.2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条件  20
      2.1.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20-21
      2.1.3.5 样品前处理  21-22
      2.1.3.6 添加回收率试验  22
  2.2 结果与分析  22-28
    2.2.1 添加回收率测定结果  22-24
    2.2.2 50%利谷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24
    2.2.3 50%利谷隆在玉米籽粒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  24-28
  2.3 讨论  28-29
第三章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用于玉米及土壤上利谷隆残留分析的研究  29-42
  3.1 材料与方法  30-31
    3.1.1 仪器与试剂  30
    3.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0
    3.1.3 样品前处理  30
    3.1.4 两种检测器测定结果的比较和确证  30-31
  3.2 结果与分析  31-41
    3.2.1 标准曲线  31
    3.2.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图  31-39
      3.2.2.1 利谷隆标样  31-35
      3.2.2.2 样品分析结果  35-39
    3.2.3 两种检测器数据的对比  39
    3.2.4 利谷隆纯度在乙腈溶液中的变化情况  39-41
  3.3 讨论  41-42
    3.3.1 利谷隆标准溶液的稳定性  41
    3.3.2 PDA检测器的灵敏度  41
    3.3.3 PDA检测器的实用性  41-42
第四章 利谷隆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确证分析  42-48
  4.1 材料和方法  45
    4.1.1 仪器和试样  45
    4.1.2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条件  45
    4.1.3 质谱分析条件  45
  4.2 结果与分析  45-47
    4.2.1 灵敏度  45
    4.2.2 样品测定结果  45-47
  4.3 讨论  47-48
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三聚氰胺在罗非鱼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S963
  3.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4. 芴甲氧羰基-D-色氨酸及D-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O631.3
  5. 犀牛角及其仿制品的研究,TS932.2
  6.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7.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8. 奶粉中三聚氰胺分析方法研究及快速测定体系的建立,O657.3
  9.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10.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11.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12.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13.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4.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5.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6.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7.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8.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9.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20.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21. 鸭ADSL与PurH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与肌肉肌苷酸(IM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S83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农药防治(化学防治) > 植物化学保护理论 > 农药残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