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

作 者: 宋鹏举
导 师: 胡彦民;汤继华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玉米 生态型核雄性不育系 生态学机制 遗传分析
分类号: S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型核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是实现玉米“两系”法制种的一个重要途径,为避免玉米小斑病生理小种对特定细胞质的专化侵染,探索新的不育化制种技术对玉米种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发现的生态型核雄性不育材料春杂为研究对象,利用分期播种和田间叶龄调查的方法,对春杂的育性转换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镜检的方法,对春杂不同时期的花粉育性进行研究;在春杂的不育阶段内,对春杂×87-1的亲本、F1和F2、BC1分离群体进行田间育性调查,对其遗传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春杂×B73的BC1群体,通过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法(BSA)筛选与生态型核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在郑州两年的分期播种鉴定,结果表明,春杂在郑州不同播期条件下育性稳定,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具体表现为颖壳不开裂,花药不能外露,花粉不能正常散出。通过对每期春杂花粉进行镜检观察,发现6月23日之前播种的春杂镜检结果表明花粉败育类型以染败为主,6月23日之后播种的以典败为主,说明在郑州地区,随着播期的后推,春杂的花粉败育趋于彻底。根据2005-2008年郑州和海南的育性表现,证明该材料是一个生态不育材料,经过2009、2010年的进一步研究,认为该材料是一个育性稳定的光敏核雄性不育材料,且小花分化期至性器官形成期是育性转换的重要时期。2009年对构建的BC1群体育性进行统计,可育与不育比例符合1:1,与2006年所做的结果一致,结合2006年春杂×87-1的F2群体育性分离比例符合3:1的理论值,说明春杂的不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将其命名为egmsl。通过构建春杂×B73的BC1群体,利用BSA分池的方法,借助SSR标记,将目的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2.07区,2009年在2.07区筛选出6个有差异标记:bnlg1138,bnlg1329,umc196,umc2402,umc2220,umc2129。通过对群体单株基因型分析,并借助mapmaker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发现egmsl与umc2129和bnlg1329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6.7 cM和6.2 cM。2010年构建春杂×B73的BC1群体2247株,在umc2129和bnlg1329之间进行SSR标记的开发,共设计了100对SSR引物,发现有6对引物在亲本间和可育不育池间有多态性,对筛选出的交换单株进行分析,将egmsl定位在标记s30和s32之间,二者物理距离为21.3Mb。

全文目录


致谢  4-8摘要  8-91 文献综述  9-23  1.1 玉米雄性不育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9-10    1.1.1 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GMS)  9    1.1.2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  9-10    1.1.3 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genic-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10    1.1.4 生态型雄性不育  10  1.2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的研究意义  10-12    1.2.1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材料可以促进杂种优势利用  10-11    1.2.2 玉米生态核不育材料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  11-12  1.3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12-13    1.3.1 温敏雄性不育  12    1.3.2 光敏雄性不育  12-13  1.4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的研究方法  13-23    1.4.1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的鉴定  13-14      1.4.1.1 目测法  13      1.4.1.2 染色镜检法  13      1.4.1.3 花粉离体培养法  13      1.4.1.4 活体测定法  13-14    1.4.2 图位克隆技术  14-21      1.4.2.1 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14-15      1.4.2.2 分子标记的选择与开发  15-18      1.4.2.3 构建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  18-19      1.4.2.4 构建高质量的基因组文库  19-20      1.4.2.5 含有目的基因的大片段克隆  20      1.4.2.6 筛选、鉴定目的基因  20-21      1.4.2.7 作图工具及方法  21    1.4.3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性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21-232 引言  23-243 材料与方法  24-31  3.1 试验材料  24  3.2 田间鉴定  24-25    3.2.1 遗传分离群体的田间育性鉴定  24    3.2.2 生态学试验的田间鉴定  24-25  3.3 不育基因的定位  25-31    3.3.1 叶片DNA 的提取  26-27      3.3.1.1 改良的SDS 方法  26      3.3.1.2 SNLS 法  26-27    3.3.2 快速提取玉米胚乳DNA 的方法  27-28    3.3.3 PCR 扩增及处理步骤  28-31      3.3.3.1 PCR 反应体系  28-29      3.3.3.2 PCR 反应程序  29      3.3.3.3 PCR 选择性扩增产物的检测  29-30      3.3.3.4 SSR 标记数据的收集  30-314 结果与分析  31-39  4.1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的生态学研究  31-35    4.1.1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在不同播期的育性表现  31-34    4.1.2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生态不育类型分析  34-35  4.2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制  35-36  4.3 生态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  36-395 结论和讨论  39-42  5.1 结论  39-40    5.1.1 春杂的生态学研究结果  39-40    5.1.2 春杂的遗传学研究结果  40  5.2 讨论  40-42    5.2.1 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育性的影响因子  40    5.2.2 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不育基因的定位  40-41    5.2.3 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生产上的应用  41    5.2.4 下一步研究工作  41-42参考文献  42-49ABSTRACT  49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3.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4.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5.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6.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7.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8.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9.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0.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1.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2.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3.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4.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5.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6.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7.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18.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19.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20.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