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民与新国

作 者: 熊全慧
导 师: 彭久松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思想 国民性 “新民”理想人格
分类号: K2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7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中国人民面临世界范围的近代化潮流,是进还是退?怎样进?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着艰难的探索。梁启超则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旗手”。本文通过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梳理和剖析,比较系统地勾勒出该思想的逻辑结构和思想体系,挖掘出其精神实质。首先从两个方面入手揭示出新民思想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梁启超总结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新国”必先“新民”,必须从“文化上感觉不足”,而不仅从“器物上”和“制度上”感觉不足;另一方面,梁启超通过中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比较,认为西方各国优于中国的原因是拥有由新国民素质武装起来的近代国民。从而得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次,本文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渊源作了探讨。新民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因此它可以说是中西文化思想化合的产物。对传统思想文化,梁启超“淬厉”其精华。对西方思想文化,梁启超更是“采补”其积极因素以补传统思想文化之不足。卢梭国家学说和天赋人权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民族理论等均成为新民思想的理论依据。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读过大量日本书籍和日译西学著作,从而使其新民思想烙上了日本思想文化的烙印。其中受福泽谕吉、中江兆明、中村正直等思想家的影响颇深。

全文目录


导论  7-13
第一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13-29
  第一节 梁启超思想认识的不断升华  13-24
  第二节 中西国家发展的比较  24-29
第二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渊源  29-57
  第一节 “淬厉”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29-36
  第二节 “采补”日本及西方近代学说的积极因素  36-57
第三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内容  57-104
  第一节 “破”:传统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  57-71
  第二节 “立”:“新民”理想人格的构想  71-95
  第三节 “新民”的方法与途径  95-104
第四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评价  104-113
  第一节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104-110
  第二节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局限性  110-113
结语  113-116
参考文献  116-121
后记  121

相似论文

  1. 战争激流与人性之舟,I207.42
  2. 小说、佛教与王学,I206.5
  3. 老舍小说创作与北平记忆,I207.42
  4. 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G40-09
  5. 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K092
  6. 批判精神与中庸之道的两重唱对谢阁兰及梁启超笔下袁世凯形象的对比研究,I0-03
  7. 梁启超政党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4),D092
  8. 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K263
  9. 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K092
  10. 梁启超翻译思想研究,H059
  11.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I206.6
  12.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G78
  13. 日本国民性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822.3
  14. 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D092
  15. 梁启超国民运动思想研究,D092
  16. 略论欧战后中国的文化自觉,K261
  17. 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K891
  18. 从布迪厄社会学角度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H059
  19. 清末民初公债思想研究,F812.9
  20. 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鲁迅翻译观,H059
  21. 鲁迅与易卜生——鲁迅对易卜生的继承和发展,I210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辛亥革命(1901~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