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

作 者: 李旻杉
导 师: 朱建达
学 校: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武汉市 边缘地区 空间形态 发展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了人口密集、地价飙升、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中心区的人口、企业向外迁移,形成一种相对于城市集中化的离心分散化现象。这实质上代表着我国大城市也开始了城市郊区化进程。城市边缘地区作为城市郊区化进程的主要承载地区,使其成为城市发展最为迅速、问题最为复杂的关键区域。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此地区的特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并且已经稳定,但作为内陆特大城市武汉的边缘地区的发展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化,正处在剧烈变化的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内陆地区特大城市边缘区的研究。本文以对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从武汉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律、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着手,提出了以传统的交通引导模式和现代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来指导未来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从而控制中心城区及边缘地区无序的蔓延,调和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的矛盾。依托交通引导模式中的“TOD”模式的运用和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使边缘地区和中心城区能够有机的协调发展,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最后为未来武汉市边缘地区的发展设计了模式方案,旨在为促进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意见。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8
  1.1 研究背景  10-14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5
    1.2.1 研究目的  14
    1.2.2 研究意义  14-15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8
    1.3.1 研究内容  15
    1.3.2 研究方法  15-16
    1.3.3 研究手段  16-17
    1.3.4 技术路线  17-18
第二章 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综述  18-30
  2.1 概述  18-22
    2.1.1 边缘区的概念  18-20
    2.1.2 边缘区的特征  20-21
    2.1.3 边缘区与郊区  21-22
  2.2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动态  22-24
    2.2.1 国外的研究动态  22-23
    2.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23-24
  2.3 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相关理论  24-27
    2.3.1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24-25
    2.3.2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  25-26
    2.3.3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26
    2.3.4 卫星城理论  26-27
    2.3.5 灰色区域理论  27
    2.3.6 理论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启示  27
  2.4 相关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发展实践  27-30
第三章 武汉市边缘地区概况  30-42
  3.1 武汉市概况  30-31
  3.2 武汉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31-40
    3.2.1 武汉市1949 年前相关规划  31-33
    3.2.2 武汉市总体规划1954 年  33-35
    3.2.3 武汉市总体规划1982 年  35-36
    3.2.4 武汉市总体规划1996 年  36-38
    3.2.5 武汉市总体规划2006 年  38-40
  3.3 武汉市边缘地区的划分  40-41
  3.4 小结  41-42
第四章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化  42-50
  4.1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  42-46
    4.1.1 1949 年前  42-43
    4.1.2 1949 年-1978 年  43-44
    4.1.3 1978 年-1998 年  44-45
    4.1.4 1998 年至今  45-46
  4.2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现状与规划叠图分析  46-47
  4.3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演化总结  47-50
    4.3.1 破碎化隔离时期(1949-1978)  48
    4.3.2 蔓延化融入时期(1978-2000)  48-49
    4.3.3 有序化整合时期(2000-)  49-50
第五章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规律  50-72
  5.1 交通引导  50-57
  5.2 功能布局  57-65
  5.3 空间规模  65-67
  5.4 空间拓展方向及空间形态发展特征  67-72
第六章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影响要素  72-83
  6.1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因素解析  72-80
    6.1.1 政治因素  72-73
    6.1.2 经济因素  73-76
    6.1.3 社会因素  76-80
  6.2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作用机制  80-83
    6.2.1 产业经济的增长机制  80-81
    6.2.2 资源环境的协调机制  81
    6.2.3 人口重布的调整机制  81-82
    6.2.4 设施网络的共享机制  82-83
第七章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83-111
  7.1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现存问题  83-88
    7.1.1 城乡二元结构情况突出  83-84
    7.1.2 空间功能同构严重  84-85
    7.1.3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85-87
    7.1.4 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87
    7.1.5 土地使用和管理混乱  87-88
  7.2 未来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背景  88-91
    7.2.1 中部崛起和武汉战略地位提升  88-89
    7.2.2 “黄金水道”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新发展  89-90
    7.2.3 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践  90-91
  7.3 未来武汉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机遇  91-92
  7.4 未来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要素预测  92-95
  7.5 未来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的发展策略  95-100
    7.5.1 空间发展的性质  95
    7.5.2 空间利用的功能  95-96
    7.5.3 空间组织的措施  96
    7.5.4 空间结构的体系  96-98
    7.5.5 空间形态的模式  98-100
  7.6 武汉市边缘地区空间组织方案  100-111
    7.6.1 基于交通引导的设计方案  101-104
    7.6.2 基于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设计方案  104-109
    7.6.3 小结  109-111
第八章 结论  111-113
  8.1 基本结论  111-112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12-113
参考文献  113-115
图表目录  115-120
致谢  120-121
作者简历  121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3.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4.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5.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6.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7.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8.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9. 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G715
  10.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11.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2.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13.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4.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5. 从历届世界健美操规则看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态势,G831.3
  16.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7.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326.2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19.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D630
  20.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1. 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G83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