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美国小学母语教材Reading Street之研究

作 者: 郑伊朗
导 师: 谢利民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 Reading Street 借鉴
分类号: G623.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6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材是联系教与学双方的中介性媒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是通过教材而实施并实现的。我国中小学母语教材还普遍存在着选文陈旧落后,质量粗糙等诸多问题。母语教材作为母语课程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授母语知识与文化的依据与凭借,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语言基本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改革与建设我国的中小学母语教材。Reading Street这套母语教材由美国Scott Foresman公司出版,它是针对学前到小学六年级(perk—Grade6)学生的水平而设计的。Scott Foresman是全球知名教育出版公司Pearson Education(培生教育:是美国最大的4家出版集团之一,占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25%左右)下属的一个专门出版低幼读物的子公司。本论文选取的这套Reading Street教材不仅在美国Scott Foresman公司来说比较具有代表性,而且深获美国母语教育人士的广泛肯定与认同。希望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不仅能给有关的母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帮助,而且能对我国中小学母语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有所借鉴与启示。本论文主要分五个章节进行阐述。不仅阐述了本文撰写的缘起、背景等问题,而且对美国母语课程标准进行了相当的剖析,旨在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美国母语教育的理念及内涵,以便更好地透视Reading Street教材的特色。论文对Reading Street教材的研究主要从它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展开,对结构的解析选取了教材的册结构、单元结构和课文结构三个维度,将教材的主体框架清晰呈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是本论文的主体,它主要以课文、提示、知识、作业四大系统为基准,对教材的选文主题、内容特色、体裁,语言、文体和文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写作、wrap-up语言综合活动等等内容做了大量的举例、分析、研究及比较说明,并运用了美学中的读者反应理论对作业系统中的“读者反应”板块做了细致的中美比较研究,论文的最后分析了Reading Street教材的几大特点,并指出了它对我国中小学母语教材改革与建设的应然启示,包括加强教材主体性设计、改进教材的知识呈现与引导方式以及从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的角度提出了有效运用课程教材有关资源的重要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1章 导论  7-15
  1.1 研究的缘起  7-8
  1.2 研究背景  8-11
  1.3 研究范畴  11-13
  1.4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3-15
第2章 美国母语(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15-26
  2.1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16-17
  2.2 《英语教学纲要》分析  17-19
  2.3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之母语课程标准分析  19-21
  2.4 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  21-26
第3章 Scott Foresman 版教材Reading Street 的结构研究  26-37
  3.1 每册框架体系  26-32
  3.2 单元体例结构  32
  3.3 课文板块构成  32-37
第4章 Scott Foresman 版教材Reading Street 的内容研究  37-70
  4.1 课文系统  37-47
    4.1.1 课文主题  37-40
    4.1.2 文章特点  40-43
    4.1.3 选文数量  43-44
    4.1.4 体裁  44-47
  4.2 提示系统  47-53
  4.3 知识系统  53-59
  4.4 作业系统  59-70
    4.4.1 读者反应(Reader Response)  60-62
    4.4.2 写作  62-65
    4.4.3 单元测试  65-67
    4.4.4 语言综合活动  67-70
第5章 Reading Street 教材的特点分析及启示  70-88
  5.1 Reading Street 教材的特点分析  70-78
    5.1.1 创新的教材设计  70-72
    5.1.2 呈现出了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立体教材的特征  72-76
    5.1.3 呈现出了综合型语文教材的特色  76-78
  5.2 美国小学母语教材Reading Street 带来的启示  78-86
    5.2.1 优化教材插图,使其走向读图时代  78-81
    5.2.2 优化练习设计,学生主体精神的回归  81-82
    5.2.3 加强知识引导  82-83
    5.2.4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  83-86
  5.3 思考与展望  86-88
参考文献  88-91
后记  91-93

相似论文

  1.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2.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4.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5. 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中的诚信建设研究,G647.5
  6.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美术教育及改革前景,G633.955
  7. 水墨语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24
  8.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524
  9. 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的研究,G632.3
  10. 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G633.67
  11. 从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看数学新课程改革,G633.6
  12. 新课程背景下X教师角色转换的个案研究,G635.1
  13. 论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对中学生的价值,G633.955
  14.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G633.7
  15.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评述与思考,G633.51
  16. 试论唐代刑事诉讼审判制度,D925.2
  17. 战后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其启示,D433.13
  18. 完善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研究,F812.42
  19.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F812.42
  20. 中美安全学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X9-4
  21. 借鉴儒家文化普及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B2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初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外语 > 英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